1635漢風再起 第二五九章 日益擴展的齊日貿易
更新:08-23 04:28 作者:重慶老Q 分類:軍事小說
1682年10月10日,江戶。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延寶三年(1675年)發生的齊國入侵事件,在整個日本國內引起了劇烈的震動。不論是以天皇為首的御卿公家,還是以德川氏為首的幕府首腦,乃至各地藩國大名,從未想過,一個遠在數萬里之外的「蠻夷之國」,竟然真的敢組織一支遠征艦隊,侵入日本國土,並且還以摧枯拉朽的方式連續擊敗幕府數萬大軍,最後逼得幕府不得不割地求和。
要知道,一千多年前,我日本雖然在朝鮮白江口慘敗於當時的大唐帝國,但那完全是因為自身實力不足,根本無法抗擊處於鼎盛時期的大唐王朝。即使如此,大唐在滅亡百濟之後,也並未出兵懲罰日本,反而繼續與之保持聯繫。後來,甚至還允許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全面學習大唐先進的文化和政治,以及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繼而大大促進了日本整體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可謂是因禍得福。
及至四百多年前,野蠻的蒙古帝國為了征服日本,兩次跨海來攻,其勢洶洶,日本幾欲面臨亡國滅族之險。但天可憐見,神佑日本,兩股「神風」降臨,盡摧敵軍,使得日本免遭破國之禍。
九十多年前爆發的慶長·文祿之役,大明官軍英勇抗擊,多次擊敗入朝日軍,讓豐臣秀吉進取朝鮮,繼而征服大陸的欲望徹底破滅,太閤為此憂鬱而死,讓這場宏大的戰爭無疾而終,匆匆落下帷幕。
縱觀上述幾場對外戰爭,日本雖有兩次較大的失利,但也有一次輝煌勝利。而且,日本在這幾場戰爭當中,本土均未遭到大規模的侵入,更未曾有過割地賠款的屈辱經歷。
然而,「延寶之役」當中,齊國不僅攻占了日本最大的商業中心——大坂,而且還揮兵殺入京畿地區,破奈良,陷京都,俘天皇,最後於大坂、上總國(今日本千葉市),兩敗幕府大軍,兵臨江戶。
不堪再戰的德川幕府,只能被迫向齊國求和,然後簽訂了那份喪權辱國的《江戶條約》,由此讓神國陷入「黑暗」和「沉淪」之中。
隨後數年間,大量的齊國工業製成品蜂擁進入日本市場,幾乎摧毀了處於「襁褓」之中的日本手工業,使得城市中大量的手工業者紛紛陷入破產境地,淪為遊民和乞丐。
在戰爭前,日本的出口和進口分別僅有七十五萬漢洲銀元和六十八萬漢洲銀元,整體貿易額不過一百四十餘萬漢洲銀元。
而戰後第二年,日本出口達一百八十五萬漢洲銀元,進口達一百九十萬漢洲銀元。而到了去年,出口劇增至五百四十萬漢洲銀元,進口為六百一十萬漢洲銀元。六年間,出口增長7.2倍,進口增長近9倍,貿易總額增長了8倍。但讓日本憂心忡忡的是,隨著貿易額的增長,日本的貿易逆差,也開始逐漸加大,金銀外流持續增加。
從開港之時起,生絲一直占據日本出口商品的首位,占整個貿易出口額的五到六成,位於第二位的是茶葉,占一成五到兩成,處於第三位的則是硫磺,雖然出口量極大,但因為價格低廉,僅占出口額的一成。
其實,在日本,還有一項隱形的出口貨物,即黃金。日本的金銀兌換比率嚴重偏離於「國際行情」,使得大量金幣(小判)外流。不過,兩年前,幕府及時發現了這個貿易漏洞,通過貨幣改鑄,使金銀兌換率已經與「國際行情」趨於相等,讓眾多的貨幣投機商人扼腕不已。
面對洶湧而來的外國商品,以及國內出現的劇烈變化,日本的文人學者和公卿大名等官員在如何處理對外關係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爭論和主張。但概括起來,無非有三種觀點。
其一,為攘華排夷。所謂「攘華排夷」,就是「保持東照、大酋(即德川家康)二公的舊典,千萬勿使華寇(即齊國)夷狄靠近。若華寇、夷狄欲侵入神國,須毫不猶豫予之擊退,令其受盡苦頭,以弘揚我神國之武威於海外。」
為此,作為驅趕華寇、夷狄之術,無論如何應當盡力加強鐵炮艦船的武備,以天皇為幟,以公方(幕府)為總領,萬眾一心、齊心協力護衛神國。
這種觀點雖然還沒有特別地將「攘華排夷」與「尊王」結合起來,但在許多有識之士內心是有這樣的期待,在號召國中民眾為國防獻身時,自能統一人心,激起民眾「尊王」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