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08章 商業旺地
看著旁邊的豆腐鋪子,韓絳笑道:「這種東西放一放就變餿了,開偌大一間鋪子,會不會賠錢?」
杜中宵微微一笑:「子華,你說的那種豆腐,是賣不了多少錢的。隨我來看。」
說完,帶著韓絳到了鋪子裡。只見櫃檯上兩大方豆腐,上面蒙了白布,不時有客人進秋選購。在兩邊有架子,上面擺著的卻是各種豆腐乾製品。包括豆腐乾、豆腐皮、豆筋、腐竹等等,應有盡有。這些豆腐製品,只要知道了豆漿加熱後,可以一層一層把上面的膜揭下來,便可以制出無數花樣。
把韓絳帶到架子前,杜中宵指著腐竹和豆腐皮道:「子華,這也是用豆制出來的,都是乾貨,可不會變餿。放置得法,數年都可以完好無損,能行銷至千里之外。」
韓絳看著甚是驚奇,上前摸了摸腐竹,口中道:「卻作怪,摸起來彈彈的。這樣物是如何入口?」
杜中宵道:「炒了煮了都是好菜,便如肉一般。一會我們到酒樓,做幾味讓你嘗一嘗。」
韓絳看了一會,連連點頭:「沒想到竟有這種妙法!能夠製成此物,菽豆便就有了許多用處,不再似從前,多做馬料。菽豆宜田,可增地力,能夠有這制豆腐的法子,當多多種植。」
杜中宵道:「不錯,本縣有夏種菽豆,冬種小麥者,此物最多。除了此處制豆腐,後面還有榨油作坊,可制豆油。豆油雖然點燈煙大,用來炒菜卻是極好。」
大豆雖然在中國很早就作為食物,但食用不便,到這個年代吃的也不多。民間種豆,大豆並不是最主要的品種,綠豆之類反而面積不小。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食用不便。此時的食用油,以芝麻最多,又稱胡麻油,不過多用來點燈。各地如河東多用大麻油,陝西用杏仁油等,極少使用豆油。杜中宵建這處豆腐作坊,不只是賣豆腐和豆製品,還兼營榨油,充分利用大豆的價值。
其實不要說豆油,就連豆腐這個年代也不普遍。雖然杜中宵前世所知道的,豆腐是漢朝淮南王劉安偶然制出,但一直到宋代,才開始普及。淮南王制豆腐的說法,也來自於宋人所述。
大豆這種植物,只有榨油和制豆腐,才從諸多雜糧中脫穎而出,不然用處不多。直接煮了吃,實在不是漢人所能接受的,極其少見。用大豆榨油,是杜中宵在永城首創,大規模製作豆腐,永城也同樣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這裡的大量豆製品,實際上是賣到了外地,絕不是韓絳見到的個豆腐作坊那麼簡單。
聽了杜中宵的介紹,韓絳來到旁邊的油缸邊。一掀缸蓋,便有濃烈的香氣散發出來,不由道:「好香,此油味道,不下於胡麻油了!」
杜中宵笑道:「若說煎炸食物,這豆油還勝過胡麻油。不過胡麻油點燈無煙,卻又遠不是豆油能夠比的。這油長於來煎炸食物,這才是好物。」
鄉下人說日子艱難,經常說食物中沒有油水,其實在這個年代,連沒有油水這個說法都沒有。炒菜剛剛出現苗頭,炸的食物很少,就連比較成熟的油煎,也只有有錢的大地方才多。百姓平常吃飯,主要就是吃煮熟的米,加上一些醬菜。至於油水,那是不存在的。
這個年代,做重體力活的人,一頓吃上幾大碗飯稀鬆平常,飯量讓杜中宵咋舌。究其原因,還是脂肪類攝入太少。吃的食物中油多了,才有資格少吃飯。
這是不同時代飲食習慣的不同,韓絳理解不了這些。在他眼裡,油最重要的是用來點燈,豆油點燈效果不好,便就覺得可惜。至於食用價值,韓絳根本就沒有那個概念。
看韓絳神色,杜中宵便就知道他心裡想的什麼。這個年代人們還沒有適應油脂的好處,對於口腹之慾的認識,是味甘口滑,煮好的大塊肉才是大家追求的。
一轉身,見到一個夥計帶著客人,正在向外面車上搬一捆一捆的腐竹,韓絳問店裡主管:「那個客人怎麼買這麼多?這東西價錢不菲,他買了又何時才能吃完?」
主管行禮:「回官人,那是真州的客人,販了回鄉去賣的。」
「哦——「韓絳點了點頭。怪不得這店建在碼頭邊,原來是做外鄉人的生意。
從豆腐店出來,韓絳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客商,感慨萬分。杜中宵還真是有經濟頭腦,借著碼頭的優勢建了這麼多產業,怪不得他縣裡財政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