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
周圍蛙鳴不絕,此起彼伏,好似唱和一般。割麥的廂軍已經進入夢鄉,帳篷里不時傳出打鼾聲。
月華水般從天下泄下來,十三郎坐在帳篷門口,看著外面不時飛舞的螢火蟲,百無聊賴。
杜中宵坐在帳里,就著油燈,看著這幾日廂軍的各種文書。既有各營分別割了多少畝麥子,也有在這種勞動強度下,各種各樣的傷病減員。還有各級軍官的總結,甚至是對軍隊情況的總結。
從這些文書里,加上自己的所見所聞,杜中宵試圖抓住這支軍隊的脈搏。這些瑣碎之事,反映了這支軍隊的精神面貌,戰鬥力,和他們的潛力。
廂軍管理鬆散,在來京西路之前,就有許多冗員。職責拉縴,其實有不少人不參與勞動,只拿一份俸祿而已。他們或者有病,或者傷殘,甚至有的就是偷奸耍滑。突然間參與大強度勞動,那些老弱病殘不說,早就被淘汰出去,不參與勞動,剩下的壯丁這幾天也出現了傷病。
怪不得這個年代的軍隊要不時揀汰,稍一放鬆,就會出現大量不合格人員。
割麥子的時間並不長,到現在為止,還沒出現士氣渙散、怨聲載道的情況。杜中宵不知道,如果堅持一個月或是兩個月,還會不會如此。
想也沒有用了,三日之後,唐州地區的麥子就會全部割完,大軍應該南下了。
把公文入下,杜中宵站起身來,伸了伸腰。
看十三郎還坐在賬口,杜中宵道:「天色不早了,你還沒有睡麼?」
十三郎起身,道:「官人還沒有歇息,我怎麼好睡下?」
杜中宵點了點頭,在帳里踱了一會步,突然道:「十三郎,這些日子有沒有讀書?」
十三郎道:「回官人,我雖然不用下地割麥子,也要日日在太陽下面站著,哪裡還有心情讀書。再者說了,以前官人給我的那些,不管是經史還是詩詞,更不要說什麼書算之類,我都不喜歡。」
杜中宵點點頭,問道:「那你想讀些什麼書?」
十三郎道:「好男兒生於世上,當用刀槍搏富貴,有兵書讀最好。」
杜中宵笑道:「你既有如此想法,也不錯,過些日子我為你找些兵書來。不過,要帶兵打仗,除了兵書之外,還有兩種書必須要讀。如若不然,將來終不會有大出息。」
十三郎奇道:「不知是哪兩種書?其實我聽說陣前為大將,讀書並沒有多少用處。禁軍諸將,許多人字都不認得,兵書也讀不了,不一樣帶兵征戰,位至將帥。」
杜中宵搖了搖頭:「此一時,彼一時,不認字讀書將來沒什麼大出息。除了兵書之外,還要讀歷朝史書,知興亡得失。不只讀史書,還要學會書算。不會書算,許多事情是做不了的。」
十三郎聽了笑道:「官人,讀史書我知道是為什麼,書算又有什麼用處?」
「不會書算,如何計算行軍打仗?敵方有多少人,能排出什麼陣勢,如何進攻,如何運動。我軍有多少兵力,當如何應戰,打起來之後勝算如何。隨時知道手下兵力,隨著戰場敵我變化,心中清楚明白雙方實力對比。古人言運籌謀劃,先運籌,就是算。算不是算神鬼天命,而是算兵力,算糧草,算地理。你算得越是清楚,謀劃越有針對性,戰事於你便如在指掌之中。」
十三郎撓了撓頭:「官人,這種事情我卻是從沒聽說過。」
杜中宵笑道:「沒聽過不稀奇,幾百年來,運籌謀劃本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唐設藩鎮,朝廷所重者領兵大將,對於籌劃者多不看重。但對於前線的統兵大將來說,卻知道少了這些人,兵勉強可帶,仗就無法打了。唐朝之衰,始於安史之亂。安祿山起兵時,最得他信任一起謀劃的,就是他手下的孔目官。本朝立國,擁立第一功是趙忠獻公,本為太祖掌書記。澶州之前楊延昭守北地,號為『鐵城』,朝廷倚重。然因其不通文字,被小吏周正所欺。這些事情就是告訴你,要領兵打仗,就通吏事,有書算的本事。」
此時的知州,全稱是知軍州事,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其實就是從晚唐五代的藩鎮延續而來。官員出為知州,向來被視為方面之官。理論上來說,其權限與藩鎮相差不多,只是人事權、監察權和一部分財政權,被朝廷收回而已。宋朝避藩鎮之禍,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收其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