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
烈日炎炎,杜中宵戴著斗笠站在地頭,看著廂軍割麥。雖然一動不動,猶自大汗淋漓。
十三郎端著一碗冰水過來道:「官人,喝碗冰水,解一解暑氣。」
杜中宵道:「我渴了,自會過去歇息。歇息的時候飲水,現在站在這裡,猶如兵陣。」
十三郎無奈,只好端著冰水回到了樹下,靠在樹上出神。
韋指揮使快步跑到杜中宵面前,叉手高聲道:「報運判,第三都第二隊先到地頭,尚余半炷香的時間。第二都第一隊、第五都第四隊落在最後,無法按時割完。」
杜中宵道:「記下。讓到了地頭的先歇息,那裡有綠豆湯,讓他們飲了解暑!」
韋指揮使稱諾,叉手告辭,快步跑向地的另一邊。
幾乎是一眨眼的時間,麥子就熟了。新來的拉縴廂軍,被杜中宵安排來幫著營田務幫著收麥子。營田務的人,則忙著在空出來的地上,整備種稻的放水整地,套種了棉花的則補苗鬆土。
鐵監的事務杜中宵已經徹底放手,全部心思轉到營田務來。營田務成立一年多了,一切都已經有制度,不過是補充完善而已。杜中宵的心思,開始轉到整軍上來了。
有了槍、有了炮,有了火車,就可以碾壓北方的党項和契丹了?党項可以,契丹未必。杜中宵最少記得歷史上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一個反例,大明有槍有炮,對上人數不多的女真族,在內憂外患下,最終亡了天下。一個正面例子,後來有一支軍隊,缺衣少穿,缺槍少炮,最終席捲天下。不但是對內獲勝,還能做到禦敵於國門之外。
拋開人心士氣不談,必然還有軍事上的原因。軍事也是科學,有其內在規律,不掌握軍事科學,不按戰爭規律打仗,會事倍功半,一個不好,還會吃敗仗。
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的外敵固然強大,這個時代的也不小。歷史上看,從遼到金,再到後面的蒙古,一撥比一撥野蠻,一撥比一撥強大。蒙古人幾乎橫掃了整個亞歐大陸,靠著幾桿槍,就有把握能夠打敗他們了?杜中宵沒有這個信心,以天下為賭注,他也不敢有這種信心。
這個時代的軍隊肯定是有問題的。從軍隊人數上,從人的身體素質和武器裝備上,禁軍對契丹和党項都有絕對優勢,可就是一直打敗仗。僅僅是缺少騎兵這一個理由,是解釋不通的。
杜中宵的感覺,這個時代的軍隊,跟後世的晚清民國時的軍閥軍隊很象。軍隊強大時,如民國時的強軍,那些弱旅,與那些濫竽充數的烏合之眾差不多。
這肯定有內在聯繫,但究竟是什麼樣的聯繫,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杜中宵說不清。既然搞不清,那就從最基本的做起,自己直接從基層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戰鬥在一起。
不會沒有關係,就一點一點去學嗎。不去學,還能夠有什麼辦法?至於做事後諸葛亮,按照記住的歷史上的一知半解,打這裡不打那裡,用這個人不用那個人,那只是小孩子的遊戲,玩鬥獸旗而已。歷史有歷史的事實,事物有其本身規律,違背了規律,耍些小聰明是不行的。
廂軍來收麥子,一切按照軍事化作業,收麥子就是打仗。以營為基本單位,以隊劃分任務範圍,設置任務時間。做得好做得快的依軍法賞,做的差得罰。凡是不能在任務時間內收割完畢的,按照超時長短增加數量。別人休息,他們繼續收割。
杜中宵跟這支軍隊在一起,已經有五天了。五天的高強度勞動,出乎杜中宵意料的是,並沒有出現怨氣衝天,士氣渙散的情況。反倒是士氣高漲,你追我趕,一種豪氣沖天的感覺。
杜中宵自己總結了一下,應該是因為任務簡單,目標明確,賞罰得當的原因。當然,還有後勤保障有力。再一個,廂軍因為各種原因,比禁軍乖得多,好管得多。
這不是杜中宵一個人的感覺,從前方將帥,到後方的官員,都有這種認識。就是這幾年,富弼任京東安撫使,因為河北水災,災民流入京東路,招為廂軍。選拔之後進行教閱,得禁軍之用,而無禁軍驕橫難制之患。朝廷特賜軍號教閱騎射、威邊和教閱壯武、威勇,成為正式戰兵,而不刺字。
廂軍可以成為戰兵,這是一個重要變化。杜中宵想在營田務,也選出堪戰的一支軍隊來,進行教閱演習。天下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