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41章 差強人意
杜中宵看了一會圖,對村子的布局大致有數。桑田、菜園多是就近布置,陂塘在河邊,圍著陂塘的是閒田草地。如此規劃,是因為陂塘還有調節河流水量的作用。
水稻種植範圍,跟水利設施密切相關。而水利設施要想充分發揮作用,必須要形成體系,依賴於地理、氣候和人工環境。後世幾百年後,這一帶就很少種植水稻了,成了旱作區。不只是如此,還經常雨季澇災、春季旱災,便就是因為在元朝時農業的水利設施被破壞掉了。缺少了大量沿河流分布的陂塘,哪怕是大量修建水渠,也無法保證旱澇保收。再加上山上植被破壞,河中泥沙含量增大,水渠淤塞,水利慢慢荒廢。此時漢唐時留下的大量蓄水陂塘還在,幾乎每個村子都有水塘,種水稻的條件優越。
讓幾個官員坐下,杜中宵道:「看看就要到春耕的時候,最近這些日子,我們從荊湖路買的耕牛會陸續送到。你們妥善組織,接收耕牛,帶著列印,不要誤了農時。」
孫指揮等人一起稱是。
荊湖路的耕牛極其便宜,一頭只需兩三貫錢,離此不遠,轉運司出面,販了不少過來。
杜中宵又道:「在這裡墾田的,多是縴夫,不知嫁穡。營田衙門從本地選了些種田好的老農,統一教過了,派到各村,教你們耕種。這些人是農師,教你們吃飯的,應當禮遇,不可怠慢。哪些人能夠耐下心來,多學些種地的知識,將來便就地種得好。」
說完,杜中宵見幾個軍官都懶洋洋的表情,心中嘆了口氣。縴夫作為廂軍,本就懶散,這些小軍官在拉縴的時候,不過多些俸祿,管不了多少事。大多數人本就沒有責任心,到了地方,更加不想管那麼多雜事。也就是捨不得俸祿,占著官位不得不管罷了。
廂軍招收的時候,本就以社會閒散人員為主,不是吃苦耐勞的人,再加上管理不善,組織管理上尚需下一番苦功。只是農時不等人,一切來不及,也不知道這一季糧食早後收成會如何。現在看來,今年他們種的糧食能夠養活自己,便就完成任務了。等到農閒,再下苦功。
講過了春耕的事,杜中宵和崔主事,隨著孫指揮幾個人,到外面田地里查看土地。
地里依然荊棘遍布,要想開荒,尚需費許多功夫。此次時間太過緊急,連自己打農具都來不及,一切草創。杜中宵定購了一批開荒犁,還不知道能不能及時送到。
地里立了地標,把地分成水田旱田,又分給各家。地標是埋土,下邊撒石灰,再立木桿。這是杜中宵明確要求各個村子統一做的,免了以後方田的麻煩。
除了這些地標之外,田地里一無所有,看著分外荒涼。
杜中宵騎在馬上,看著一望無際的原野,不由也覺得有些茫然。當年在永城建營田務的時候,規模比較小,自己手下可用的人手多,一切都井井有條,哪裡是這個樣子。有時候不免心中猶豫,要不放棄這一季糧食,充分準備,等到種秋糧算了。只是那樣對上無法交待,只好硬著頭皮,準備各種事情。
京城帶來兩萬多人,如果真正算成軍隊,在前線這是一支很強的力量。撒在數百里的地方營田,便就心有餘而力不足,怎麼都覺得管不過來。
看了一會,杜中宵回到村里,針對各個地塊,讓孫指揮報告種植什麼,做什麼準備。
孫指揮指著牆上掛著的地圖,道:「現如今最要緊的,是要耕地落種。按著衙門指令,今年水田只是平田,不急著下種,只種旱田。我們村東種粟,村西種豆,村南種麻,各有畝數。其他各種雜糧,也酌情種一些。最要緊的是粟,這是我們一年吃食,格外地意。」
杜中宵聽著,知道是他隨口說的,根本就沒有查看過地形。不只是如此,就連畝數,大概也是隨口估計。雖然地塊立地標的時候,已經方過了田,畝數應該有記錄的。
如果是自己做,斷然是不會如此粗疏的。但杜中宵又有什麼辦法呢?每日裡處理公文,他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實在抽不出精力,管到下面的細務。這幾個模範村子,自己盯得緊,也只能做個樣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明明知道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杜中宵也沒有辦法,只能不住點頭,表示知道了,掩飾自己心中的不滿。廂軍的毛病,打仗打不了,做其他的事情也做不了,惟一在自己專門做的事情上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