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誅十族朱棣求我當國師姜星火朱棣 第五百一十五章 理欲_頁2

更新:07-29 06:11 作者:姜星火朱棣 分類:軍事小說

了。

    「天理,人慾,相對也。所謂『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道之所在,豈能混淆?」

    高遜志雖然被姚廣孝和姜星火拿捏了一番,但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歪,在這種衛道原則上面,高遜志還是要站在對立面的,而且是絕不會動搖的那種。

    金華學派家大業大,確實要有所顧慮,而高遜志雖然也開書院,但跟金華學派不是一碼事。

    高遜志的觀點,就是著重闡發孔孟思想,強調大道和天理,輕視功利和物慾,認為只有做到輕視功利和物慾,才能防止人心生亂。

    這邊解縉繼續回懟:「先聖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讓生於有餘,爭生於不足,世上豈有隻存天理而無人慾的道理?夫饑寒並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並至,而能不為善者希若無一扇窗戶遮風擋雨,王叔明便是心中再篤信天理,恐怕也得被凍死吧?天理終歸是不能代替遮風擋雨的,而要我看來,王叔明不僅需要窗戶,還需要玻璃窗!整個大明百姓,都需要一扇玻璃窗!」

    這就是要充分主張發展經濟,鼓勵人們合理的物質欲望了。

    「不可,既有紙窗可遮風擋雨,何須各個要一扇玻璃窗?」

    高遜志開始上強度了:「苟存無欲,則雖賞而不竊;私慾苟行,則巧利愈昏萁子昔年勸諫商紂王之象牙筷,難道不是這個道理嗎?」

    嗯,高遜志說的就是後世比較有名的「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大王您擔心,這樣註定會消耗國力,恐怕天命不在大商了。」


    果然,故事的最後,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因此百姓怨而諸侯叛,亡其國,自身赴火而死。

    至於歷史的事實是不是如此,現在哪怕有甲骨文的出土,和民間龍骨的收集,也難以考證了,但這個故事確實是很經典的物慾升級的故事。

    現代的消費主義也是如此,你說故事沒道理肯定是不對的.人心就是如此,有了好的就要更好的,世人的貪慾都是這樣,也就是所謂的「得寸進尺」、「得隴而復望蜀」,按理說是沒有止境的。

    而對於君王的貪慾來說,則更為可怕,因為他擁有近乎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詩》雲「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順著這個邏輯辯駁,那麼肯定是辯不贏的,因為這都是理欲之辨的老套路了,祭出「象牙筷定律」就意味著不能順著對方思路來了。

    這時候,張宇初忽然開口道:「夫欲與喜怒哀樂,皆性之所有者,喜怒哀樂,又可去乎?」

    張宇初的應對之策,同樣沒有出乎反方的預料。

    因為理欲之辨,歸根到底還是落在人身上,而只要是人,就有欲望,這就是正方的跟腳所在,你可以指望普羅大眾提高思想覺悟,但伱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像聖人一樣捨棄大部分欲望,哪怕是苦修者類型的衛道士,也做不到這一點。

    張宇初的觀點就是認為人之有欲無可非議,正如喜怒哀樂之情不是惡一樣,欲同樣不是惡,也不可根除,這就相當於你不能為了「非禮勿視」把自己雙目給挖了似的。

    眼見正方避戰,開始迴避話題,反方辯手們頓時氣勢為之一振。

    高遜志乘勝追擊道:「存天理,滅人慾,明道先生(程顥)有言: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實際上,自北宋開始,天理和人慾的關係成為當時思想家爭論的中心問題之一,宋代天理人慾之辨發端於張載,成立於二程,至朱熹而集大成,在這個命題上,二程是高度統一的,他們都把「理」或「天理」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把它視為宇宙的根本原則。

    胡儼亦是振奮出聲:「不是天理,便是私慾!無人慾即皆天理,所謂『欲與喜怒哀樂,



  
相關:  先生請賜教姜星火朱棣  大明國師姜星火朱棣    暗黑破壞神之毀滅  校花的貼身高手  不滅武尊  修羅武神  百鍊飛升錄  
下面更火
搜"開局誅十族朱棣求我當國師姜星火朱棣"
360搜"開局誅十族朱棣求我當國師姜星火朱棣"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