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 第一百五十章 驅逐韃虜,再造中華_頁3
,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散會之後,這些人還試圖說服趙學寧不要那麼冒進,就算要打,也要穩紮穩打,再等個十年,積累更強大的國力,說不定會更好——大清到底還是個老大帝國啊。
趙學寧聞言大怒。
「十年?世界日新月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全新的變化,你跟我說十年?十年的時間會發生什麼伱知道嗎?十年閉關自守什麼都不做,你知道會導致什麼嗎?我們是蘭芳!不是大清!」
因為對這十幾人的失望和惱火,趙學寧直接動用了自己的權力解除了這十幾人臨時國務委員會候補委員的身份,並且將他們調離了民政、財政方面的實權崗位。
最後,這群人被趙學寧全部安排到銅州的集體農莊內負責帶著農民們墾荒去了。
反對者被趙學寧解除職位之後,棄權者的處境也越發的艱難,趙學寧國家締造者的威望太強,意志的感染力也太強,蘭芳國內的主戰情緒越發濃烈。
適時的,趙學寧喊出了那個關鍵的口號——驅逐韃虜,再造中華。
趙學寧在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自己對於北伐帶清的動員號召。
「一百四十多年前,清軍通過吳三桂的接應進入了山海關,擊潰了李自成,進入了京師,從此開始了對華夏大地的征服和統治,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的征服和統治並沒有什麼新奇的。
他們的征服和統治與歷史上無數次發生過的征服與統治的過程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一樣都要殺人,一樣都要流血,一樣都要清算舊王朝的勢力,一樣都會給百姓帶來無盡的痛苦和哀傷。
但是他們還做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的發生,使得這場原本沒什麼不同的征服與統治變得不同了,那就是剃髮易服,清人自知小族臨大國,以自身人丁稀少而漢人眾多,生怕統治不穩。
於是,他們做了非常卑劣的事情,以剃髮易服的要求來辨別敵我,接受剃髮易服,就是順民,不接受,就是敵人,要殺光,而漢民千百年來傳承蓄髮,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棄。
清人給了他們兩個選擇,要麼放棄千百年的傳承與堅持與文化與尊嚴,墮入深淵,要麼放棄生命,選擇死亡,當時的人們做出了選擇,不願意墮入深淵的人們進行了極其英勇的反抗,但是結局很可惜,他們失敗了。
他們的失敗受限於當時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在當時的大多數不識字的人看來,是否保留髮型和衣冠,與他們無關,他們本來就用不起漂亮的冠冕,也穿不起華麗的衣服,更不知傳承為何物。
大明的教化針對的是少數人,大明的尊嚴和傳承也是留給了少數人,對大多數平民老百姓來說,剃髮易服與否毫無意義,為此失去生命,更是不可能被理解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們接受了。
他們接受了,就意味著華夏大地上的大多數人接受了,他們選擇成為清的順民,就此生活下去,反抗的那群人並沒有爭取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大多數人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他們的抗爭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
他們的失敗,並不是輸給了清人,而是輸給了他們自己,他們的本質和清人並沒有太多的不同,如果說清人就此為止,不再做更多的惡事,我想,今時今日,我也不會站在這裡,但是他們沒有。
他們自覺心虛,自覺自己做了非常殘酷的事情,自認為不可能得到諒解,自認為天下漢民會向他們復仇,所以他們緊張無比,他們戒備著所有的漢民,生怕他們的利益和權勢會失去。
為此,他們首先用八旗制度擴充了自身的數量,在滿洲之外,融合了蒙古和一部分漢人,創造了旗人的群體,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身份認同,以旗人作為自身的統治根基,以天下養旗人,再以旗人馭天下。
清之前,大明的百姓背負著兩座大山,皇親國戚,以及貪官污吏,這兩個特權群體壓在他們頭上,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而入清之後,百姓背負著的成為了三座大山,在皇親國戚和貪官污吏之外,還有旗人。
在大清,非旗人不能為高官顯貴,非旗人不能掌軍,非旗人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百姓的負擔更重,出路更少,受到的戒備更甚!更可恨的是,清帝根本就沒有把自己視同為華夏君主。
當今大清皇帝,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夷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