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三十五集 正倫掘渠
更新:12-11 21:06 作者:背砍刀詩人 分類:軍事小說
永徽六年,夏五月。
唐高宗下詔,命以韓瑗為侍中,來濟為中書令。復將李義府改任中書舍人,又命兼修國史,加弘文館學士。
字幕:李義府,瀛州饒陽(今河北衡水饒陽縣)人。
貞觀八年,李義府因善寫文章,被劍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薦為門下省典儀,後又得劉洎、馬周舉薦,改任監察御史,隨侍晉王李治。
唐太宗此舉目的,是讓李義府以才華、品行去影響、教導太子。監察御史雖只位列八品,卻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務,權力重大。
李義府上任之後,不負皇恩、忠於職守,政治才華也由此開始顯露。
不過亦因如此,李義府得罪大批多行不法朝廷重臣,許多人為其受殃,其中即包括國舅長孫無忌。有人因此為其起個外號,謂曰「李貓」。因謂貓在捉鼠之時,雖然心急,但總是悄無聲息;而幹掉老鼠之後,依然顯得神閒氣靜。
李義府面慈心狠,打擊對手不動聲色,深為不法官員忌憚。
當時人謂朝中有兩人文墨最為出眾,一是李義府,另是來濟,並稱「來李」。
字幕:來濟,南陽新野人,高祖時遷居廣陵。父為隋朝名將來護兒,家世顯赫。
武德年間,來濟進士及第,貞觀十七年任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同撰《晉書》。永徽二年,拜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監修國史,便與李義府位列同僚。
但至永徽四年,來濟便加封同中書門下三品;又過二年便拜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已躋身於當朝宰相之列,將李義府遠遠拋在身後。
究其原因,卻是宰相長孫無忌身為宰相之首,自己出於名門大族,故而從來不喜庶族;復因李義府專與士族豪門作對,因此對其深為厭惡,又豈肯令其得以擢升!
永徽六年,長孫無忌趁調整三省六部官員之機,便欲貶李義府為壁州司馬。李義府密知此事,大為驚慌,於是問計於中書舍人王德儉。
王德儉與李義府交厚,於是為其出主意道:能與長孫相抗者,惟有武昭儀。天子欲立武昭儀為後久矣,君若能建策,使武昭儀得立,則立刻轉禍為福,長孫無忌又何足道哉?
李義府深然其言,當日自請替代王德儉直宿省中,就趁職務之便叩閣上表,面見高宗天子,以皇后王氏無有子嗣,並勾結外戚在宮中屢為厭勝之術為名,奏請廢黜,更立武昭儀,以厭兆庶之心。高宗覽奏大悅,立賜珍珠一斗,使李義府留居舊職。
武昭儀聞說李義府上奏力保自己,感激莫名,密遣心腹內侍勞勉之,復向高宗大吹枕邊之風,尋請超拜李義府為中書侍郎。
於是李義府在朝中廣為聯絡同黨,使衛尉卿許敬宗、御義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皆都成為武昭儀腹心之臣。
長孫無忌輸給李義府一招,雖然憤怒異常,但已無力回天,於是便請以侍中崔敦禮為中書令。因崔敦禮出身於博陵崔氏豪族門第,欲以其壓制朝中庶族階層。
又有裴仁基次子長安令裴行儉,是為蘇定方親傳弟子,聞天子將立武昭儀為後,以為國家之禍必由此始,乃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私議其事。
袁公瑜聞知此事,通過武昭儀之母楊氏傳話入宮,進行告密。武昭儀大怒,遂以細事誣告裴行儉不法。高宗將裴行儉趕出京城,左遷為西州都督府長史。
畫外音:裴行儉既是瓦崗舊人,又是鬼谷門弟子,卻在此敏感時機自投網羅,捲入朋黨之爭,其實大有玄機,乃承師伯李勣授意救命之策。李世勣與徒弟李淳風早已算出,武則天替代李唐,已是遲早之事,不可避免;屆時京城亦腥風血雨,必將大量重臣捲入此場巨變之中,且李唐子孫亦被誅殺殆盡。當今之計,只有儘量將鬼谷一眾在職弟子遷離京城,以保存實力,其後再發定唐令,扶持太宗子孫復奪社稷。但若要使鬼谷門弟子離京,則必以自污之術。裴行儉身為長安令,實在危險,故借政敵之手,使其以為自己將與褚遂良結成朋黨,趁大錯未成,達到貶離長安之目的。鬼谷門大智,於此盡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