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遺憾 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更新:04-10 14:51 作者:朕御山河 分類:軍事小說
李安的做法帶有一點點的欺騙性質,但自古以來又有哪個大人物不會去欺騙百姓呢?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欺騙吧!完全不欺騙百姓的領袖是沒有的,又或者,只有傻子才會完全相信,承諾永遠都會比真實更加的美好,畫大餅是所有領導的拿手好戲。讀書都 m.dushudu.com
曾經,有那麼多開國皇帝,承諾給部下足夠的爵位和封地,可一旦等到王朝穩定,便會尋找莫須有的罪名,將這些曾經的得力部下給處死,進而維護自己的江山,又或者會儘可能的削弱對這些人的獎賞,把當初的承諾完全拋諸腦後。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要不然也不會有過河拆橋這一法了,若是要舉例子的話,一口氣就能夠舉出很多。
比如,宋朝的開國皇帝,一頓飯就搞出了杯酒釋兵權,把部下們的權利全都給收了回來,讓這些部下無可奈何,一句話也不出來,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口不出。
宋朝的太祖至少還能保住部下們的性命,而大明朝的老朱就更狠了,這貨極為心狠手辣,直接把跟隨自己多年的老部下給殺了大半,手段不是一般的狠辣,簡直就是喪心病狂,能跟隨這樣的人打下,也算是倒了八輩子的霉了。
後來的清朝也是同樣的情況,在剛剛建立的時候,因為用得著吳三桂這些降將為他們打江山,所以,給他們封王,給了他們很大的權利,很大的財富,可到了大清朝穩定下來之後,吳三桂這些投降的將領就沒啥用處了,而且,不但毫無用處,他們的存在還是大清朝廷的巨大隱患,於是,削藩便被提上了日常。
所謂的削藩,看似削弱的權利不是很多,也就是削弱藩王的部分土地而已,但只要這個藩王認可了,那麼,接下來就會繼續削藩,一步步的蠶食,最終把土地全部收歸國有,進而完全消滅藩王的權利,甚至,為了節省朝廷的開支,直接找個謀反的理由,把已經毫無反抗能力的藩王給處死。
所以,自古以來,藩王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削藩,只要遇到削藩這種情況,藩王基本上都會選擇起兵造反,比如,漢朝的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亂,最終雖然被平定了,但整個帝國的損失也是不的。
之後,唐朝的節度使權力太大,動輒擁兵幾萬,甚至十幾萬的,管轄著少則幾個州,多則十幾個州的地盤,雖然他們的官位比不上封王,但實際的權利和地位與封王沒有太大的區別,也差不多是半獨立的王國。
很顯然,這些半獨立的藩王嚴重影響到了大唐帝國的穩定,於是唐德宗與之後的幾位帝王,一直都在著手削藩,但削藩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動輒便會有藩王宣布獨立,與大唐朝廷作對,讓朝廷極為頭疼。
接下來便是大明王朝的建文帝削藩了,這位皇帝是直接從心狠手辣的皇爺爺手裡繼承的皇位,上位之後便開始解決藩王的問題,也許是太過於急功近利了,削藩不但沒有成功,還導致了讓自己無法控制的內亂,最終,這位年輕的皇帝不知所蹤,成為一樁歷史懸案。
最後一次,的就是康熙的削藩,引起了吳三桂的造反,但最終通過八年的戰爭,獲得了勝利。
總之,四次削藩,每一次都出現了很嚴重的反叛,其中,漢朝和清朝的削藩叛亂被平定了,而大唐和大明的削藩卻失敗了,但不論怎麼,每一次的削藩都引起了反叛。
而既然藩王對於帝國有巨大的危害,那麼,當初為何要冊封這些藩王呢?為何非要埋下這個隱患,這不是多此一舉麼。
這自然是因為在帝國初創的時候,開國皇帝需要很多人幫助自己打江山,而既然需要很多人幫助自己打江山,那麼,自然也是要給予這些人足夠好處和承諾的,否則,別人又為何要為你拼命打江山呢?
如此一來,封王封藩也就順理成章了,這是帝國初創所必須經歷的階段,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而一旦到了後面的幾代皇帝,就會發現這些藩王的威脅太大了,是必須要儘快剪除的,否則對於整個帝國都會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於是,也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規律的現象,那就是開國皇帝被迫大封爵位,而後面的皇帝就不得不收拾這些有爵位的人,把他們全部幹掉,然後,自己才能坐穩皇位。
也就是,皇帝的承諾千萬不要當真,那不過是一個大餅而已,不要以為皇帝給你封王,你的子孫就可以世世代代的享受藩王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