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第一編年史 卷一 周紀一 (1)
更新:02-06 19:17 作者:夢園主人 分類:玄幻小說
威烈王
威烈王二十三年。筆神閣 bishenge.com
威烈王打破常規,第一次任命大夫為諸侯。他們分別是晉國的大夫魏斯。趙籍和韓虔。
就這件事,司馬光評論說:臣聽說天子職權的體現莫大於禮,禮的體現莫大於名與分,什麼是禮?禮就是國家的紀綱。君臣之間是為分,公侯卿大夫是為名。之所以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都只有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卻只能奔走服役於一人,這不就是因為以禮作為紀綱的緣故嗎?因此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馭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在上者指使下屬,就如同人的心腹運用手足,樹的本根指揮枝葉,下屬服從上級,就如同手足衛護心腹,枝葉庇護本根。然後才能夠上下相保,從而使國家長治久安。因此說,天子的本職就在於守禮。文王制易,以乾坤為首。孔子所著的繫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位。高低有序,貴賤自然自定。這說的是君臣之位,就如同天地一樣,是不可以隨便的調換位置。春秋的時候,貶抑諸侯,尊重王室,王室雖然微弱,但論序在諸侯之上,由此可見聖人對於君臣之道無時無刻都在遵守。他們總是以為,作為天子,只要沒有桀紂之暴,即令沒有湯武的仁德,也應該嚴守君臣的本分,守節伏死。假設以微子來取代紂王,則成湯天下不會滅亡。以季札為吳國的國君,則吳太伯的後代就不會滅絕了。這兩個人之所以寧亡國而不為君,就是因為他們以為禮的大節不可亂。因此說,禮最重要的環節是一個分字,禮用來分辯貴賤,裁定親疏的順序,而這一切的順序以名與器來決定,名器已定,則天下萬物雜而不亂,各有統屬。如今名與器皆亡,禮又怎能獨自存在呢?當年仲叔於奚有大功於衛,不願接受封地而希望衛侯答應他朝拜時用諸侯的儀仗,孔子以為不可,因為名與器是禮之大節,不可輕易與人。衛君待孔子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為名不正,老百姓將無所措手足。諸侯的儀仗,作為實物,微不足道,但是國家的名器,如果任其胡來,則無上下之序,因此孔子珍惜它。世上的事往往都是由小成大,聖人的眼光遠大,能夠從細小處看到以後坐大的後果。我們平常人目光短淺,總是等到事情已經到了不可收拾了才想起去補救,從小處著手,則用力小而功效顯著。若等坐大了再去處理,就會收效甚微了。易經上說,覆霜堅冰至。書上說,一日二日萬幾,就會日積月累,尾大不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唉,自從幽厲矢德,周道日衰,綱紀崩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已經十分喪失七八分了,然而文武所創基業,猶能綿綿相繼,是因為周氏的子孫猶能堅守禮的名分啊。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初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曾向襄王請求葬禮用王室的制度,襄王不許說:「這是區分君臣之位的王法,相信叔父也不希望亂了上下秩序。不的話,叔父自有封地,盡可以自己使用王室的禮儀,何必向我請示呢?」文公於是驚懼而不敢違背周王的命令。就是這個原因,以周之地,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不多於邾莒,卻能夠歷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兵,這是因為名與器尚存的緣故啊。至於季氏在魯國,田常在齊國,白公在楚國,智伯在晉國,他們的勢力都足以逐其君而自立,然而卻是不敢,這豈是他們的力量不足抑或於心不忍呢,他們是怕奸名犯分引起天下公憤。如今晉大夫凌藐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實之以名分,使他列於諸侯,是連區區名分都不能守而拱手讓人了。先王之禮,到此也就喪失殆盡了。或許有人以為當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不想答應也不行。其實大是不然,當時雖然三晉強盛,如果悍然不顧天下之誅,就不用向天子請示而自立了。這樣,他就為悖逆之臣,當時天下若有桓文之君,就會奉禮義而征討於他。但如今他請於天子而天子答應了,就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誰還有理由來討伐他?因此,三晉得列於諸侯,並不是三晉壞禮,而是天子自壞,從此君臣之禮既壞,天下人爭相以智力相雄長了。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滅。生民之類,泯滅幾盡。實在令人痛心。
當初,智宣子將立智瑤為後,智國說:「不如立智宵。智瑤有五賢過人,但有一不屑隨之。」
宣子說:「你說說看。」
智國說:「智瑤的五賢是:其一美質長大,其二射御足力。其三技藝畢給,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