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帝國 4-71 向何處去
大周朝的政壇面臨著風起雲湧的變革,這場變革是至上而下的,波及到每一個人。
皇后和前太子的葬禮極盡奢華,母子二人葬在城東早已預備好的皇陵中,浩大肅穆的皇陵是從天佑元年就開始興建的,剛開始的時候皇帝說力求節儉,隨便挖幾個坑就好,但是過了幾年,風向就悄悄地轉變了,皇帝再也不說什麼節約精簡,民脂民膏啥的,極盡所能的修建陵墓。
葬禮過後,新政的議題就放到了皇帝的桌面上,以往大周朝廷的格局是沿用舊制,參照了唐宋元的形式,在皇帝下有中書省,左右丞相管理六部,這樣一來丞相的權力未免過大,以至於和皇權抗衡了。
皇帝是開國之君,倒也不怕丞相敢和自己對著幹,可是他要為子孫後代著想,萬一自己死後,丞相奪權架空皇帝,那老張家的天下不就完了。\
趁著自己還春秋鼎盛,先把所有兒孫將會面對的問題給處理了,先前已經清理了軍隊系統,那些老軍頭統統都被勒令去職,回家榮養去了,不守本分的中青年將領,殺的殺,流的流,皇帝出手狠辣,絕對不給人緩過勁的機會,趁著宮變得由頭,把所有不放心的因素全給剷除了。
接下來就是改組政府了,至於應該怎麼改,皇帝心中只有一個粗略的計劃,最根本的是解除丞相的權力,但是丞相沒了權力,又怎麼管理國家呢,難道全靠皇帝一個人的智慧?
這當然不行,皇帝很明白,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自己不過是鹽販子出身,沒什麼高貴的血統,管理國家,還是要靠那些飽讀詩書的大臣。\
正在犯愁之際,有人送上奏摺,皇帝看了之後大呼精妙,下令重賞、擢升此人。
此人的履歷也很完美,貧寒子弟,進士出身,當過翰林,當過監察御史,辦過陝甘總督溫彥的大案子,回京之後也有建樹,據說在緝拿反賊的行動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曹少欽對此人也是讚譽有加,說他可堪大用。
這個人就是御史台四品官員孟知秋。
孟知秋的奏摺是關於政府改組的,其實這件事本輪不到他這個小御史插嘴,他的奏摺也遞不到皇帝案頭的,可是孟知秋畢竟還有內廠官員的身份,這點小事還難不倒他。\
孟知秋建議:裁撤中書省,成立內閣,左右相改稱大學士,內閣不再管理六部,只對皇帝負責,是皇帝的秘書處,諮詢建議機關。
為了分擔皇帝的辛勞,孟知秋還建議將權力下放一部分給內務府,由內務府組織一批人員根據皇帝的意思批閱奏章。
各地奏摺先匯聚到內閣,內閣拿出自己的意見呈報給皇帝,稱作票擬,皇帝批覆,稱作披紅,不重要的文件可以交給內務府的秉筆太監代辦,不用擔心太監們亂批,因為內閣還可以將披紅駁回,當然最終決定權還在皇帝,這只是為了防止內務府座大而已。\
皇帝龍顏大悅,認為此法甚好,當即批覆下去,雷厲風行的執行起來。
本來中書省設在文華殿,現在也不用挪窩了,直接改成內閣,左相胡惟庸,右相柳松坡皆留任,改稱輔政大學士,下面再設若干協辦大學士,學士等人,輔佐二人理政。
內務府在武英殿北面,也不用改地方,這事兒交給曹少欽辦理即可,訓練若干機靈識字的秉筆太監幫著他幹活便是。
內閣、內務府,再加上皇帝本人處理政務的所在—養心殿,就組成了大周政府新的核心,比以前中書省獨攬大權不知道強了多少,別看只多了一個內務府,這裡面的學問大了,只有太監才能真正得到皇帝的信任,才敢用。如此看來,這個孟知秋確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朝廷改組,只需皇帝一句話即可,從此中書省不復存在,六部也不再受內閣管轄,直接對皇帝負責,當然內閣也不是從此淪為擺設,它依然是最重要的朝廷機構,皇帝規定,內務府的秉筆太監們必須保證對內閣大臣足夠的尊敬,進門要磕頭,出門要退著走,這也算給內閣大臣們一點補償了。
而且,皇帝還增加了內閣的人員,孟知秋就成了第一個協辦大學士,官位僅在兩位輔政大學士之下,專門負責養心殿內務府之間的行走,可謂天子重臣,大家都明白,小孟大人在內閣干兩年再外放,起碼是個巡撫。\
內閣尚在改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