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大帝 第198章 學政改革
更新:09-11 19:47 作者:一夕秋月 分類:軍事小說
禮部尚書楊一清代替了馬文升的職務,被朱厚照授予兵部尚書銜兼右都御史總督河套,以繼續加強帝國對河套的統治和開發。
楊一清是善於治軍領兵的官員,安化王之亂被誇大的事件讓朱厚照深刻認識到楊一清這種一個勁嚮往上鑽營的官員不適合留在京城,留在京城這個大染缸里,只會讓一個將才只知道內鬥爭權,還不如派去邊鎮建功立業。
當然,讓楊一清代替馬文升坐鎮河套,也是因為正德皇帝朱厚照沒有要讓大明止步於河套的意思,雖然現在的漠南與漠北乃至更北的地方對於大明而言不是很值得占領與開發的地盤,可在將來卻是很值得開發的地盤,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可是蘊藏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
不過現在朱厚照不得不把注意力轉向南方,北方在帝國沒有足夠的財力與軍事實力前,沒必要必要進行擴張,那樣只會耗費帝國財力,而且沒有價值,成為文官口中的窮兵黷武之象。
朱厚照知道帝國的戰略重心必須得從陸地轉移到海上來,因為如今已經是大航海時代,且至此以後,文明的進步與財富的累積都將來自於海上,甚至真正的危機也將來自於海上。
可一時,朱厚照也不知道自己這個皇帝還能為帝國在海上稱雄再做些什麼,更適合於海上行駛且航速更快的軟帆船已經在芷江造船廠開始建造,而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也在復建過程中,特命南京工部於南洋尋找良木。
兩廣總督林廷選也奉命在兩廣訓練水師。
朱厚照發現現在帝國唯一缺少的還是為帝國在海上事業再鑄輝煌的人才。
首先是教育人才。
要想讓大明有更多的航海人才為大明開闢航路,以及更多的將才為大明稱霸四海,就必須有更多的這類人才訓練基地,前提也就需要更多精通航海知識與海戰的教育人才。
可現在的大明並沒有專門教授航海知識與海戰的專門人才,就連京師大學也沒有。
當然,在大明體制內善於航行甚至水戰的人才還是有,甚至相關資料海上作戰與航行經驗也很豐富比如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寶貴圖紙和文檔。
但這些人才大多數都需要朱厚照自己去發現統計。
朱厚照打算在將來的某一天,把這一批海事人才組織起來,先建起一所海事學校,專門培養海事人才。
這個海事學校只主要負責海事相關知識與技藝教授,而並不負責啟蒙與基礎教育。
朱厚照能想像到的是,這所海事學校一旦建成,還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會是無可招之學生。
因為如果招不識字的平民子弟,海事學校還得先對其啟蒙與基礎教育,怎麼也得三四年的功夫。
而那些識字的士子儒生誰不是削尖了腦袋想要考科舉中進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對他們來說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年輕的士子儒生沒誰願意從事舉業以外的道路。
這也是為何京師大學要只讓進士出身的報名的原因,因為進士出身的沒有舉業壓力,學習也就更為自由。
朱厚照有時候真想直接廢掉科舉,但他又擔心科舉一廢,士林階層會徹底與自己這個皇帝決裂,甚至也不再對自己的大明王朝抱有最後一絲幻想,畢竟自己這等於奪了人家的進階之路。
何況在沒有更好的底層民眾升階體系確立之前,自己廢黜科舉也會斷了天下庶民尤其是大多數庶民地主的念想。
對於帝國的百姓們而言,儘管考科舉錄取比例低,但好歹有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在,可以不必因為沒有希望而造反。
朱厚照覺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算增加對啟蒙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把更多的大明百姓尤其是年輕人與孩童變成有一定知識水平的文化人,這樣不滿足於現狀的讀書人就會更多,錄取比例低的科舉就不能再滿足於他們的成功需求,必然有更多的學子願意選擇海事或者其他途徑實現成功。
只要自己能夠讓百姓們意識到參與帝國的海事會有不菲的收入和不錯的政治前景。
其他行業的促進也是一樣。
但現在只能是先普及教育。
「納糧取鹽」的鹽政改革與吏治清明後,使得帝國節約了很多運糧方面的軍費支出。
而邊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