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八十六章 混亂、曙光

更新:09-17 02:14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色楞格河畔唇槍舌劍爾虞我詐之時,齊國公的奏摺也已經加急飛奔回了京城。

    大軍還沒有全部撤回,皇帝和一乾重臣已經先行回京。

    北方大勝的消息已經傳遍,雖然還沒有徹底結束,還不到告太廟的時候,皇帝藉機吹噓自己指揮若定破堡的事,已然人盡皆知。

    一時間馬屁四起,李淦說不出的受用,更為在意的軍中威望也是大漲了一波。

    齊國公的急奏一到,上面固然說內帑密約,但這種事也不可能不和諸臣商議。

    禁城天佑殿,大順天佑殿軍國平章事或是加同平章事的閣臣們賜座。

    軍國平章事,聽起來仿佛宰相,著實霸氣,但實際上距離宰相還差了十條街。

    前朝內閣閣臣就自己說過,所謂閣臣首輔,不過是上借帝君之威、下侵諸曹之權,實則不過一秘書耳。

    大順開國時候的第一批平章軍國事們叛的叛、死的死,實無開府之能。到如今幾經變革,權責漸漸明確平衡。

    為了控制官員選拔,把吏部文選司從吏政府中剝離升格為文諭院,又增添了一些其餘部門隸屬於天佑殿。

    天佑殿實際上比前朝內閣多了一些監察權和人事權,不過平章軍國事們又不兼六政府之首,也無直接控制權,天佑殿的實際頭目還是皇帝。

    如今朝廷天佑殿內,連帶加銜的平章軍國事一共六位。

    一個是勛貴出身,加權將軍;一個是武德宮魁首出身。

    剩下四人,都是科舉出來的。

    但這四個人又是不同的學派,互相之間都看不順眼,至少看起來在皇帝面前是互相看不順眼的。

    大順官方意圖推行浙東學派的事功之學,作為官方意識。

    但理學心學傳承日久,加之明末的思想混亂,如今還處在一個「破而未立」的階段。

    批判理學的多了,可是卻還沒有一位真正的如同王陽明那樣的大儒破而後立。

    大順太祖西安建制的時候,東林五虎將之一的惠世揚主持了廢八股而專取策論的考試,選拔了不少人才。


    等到高一功復京城、李來亨定江南後,大順的第一場正規殿試的策論,標誌著新朝的風向。

    策論題目選自《論語》,也很簡單。

    「管仲非仁者與?」

    策論題目一出,那些嗅覺敏感的士林大族立刻嗅到了風向。

    這新朝,是要外王,而非內聖啊,甚至品出來一絲霸道的滋味。

    明末之亂,整個江南的儒學風氣都產生了種種反思和變革。

    效伯夷叔齊,自然不食周粟。

    子孫後代可以當官,自己卻是不乾的,這是傳統氣節。文丞相也不妨礙親族兄長子侄投元啊,只要自己為前朝盡忠就是了。

    又不做官,又要為前朝盡忠,自然要把明末為什麼混成這個慘樣思索一番。

    總得有人出來背鍋。

    衍聖公府都因為剃髮被降格到了奉祀侯,要是後人不背鍋,那孔夫子可就要背鍋了。

    於是王陽明就先把這個大鍋背了起來。

    一時間對他的評價,簡直可以和王安石相提並論了。

    和王安石相提並論,在宋明時節,那基本上就是說這人禍亂天下了。

    王夫之、顧炎武等人,對於明末文人「空談心性、不干正事」的行為深惡痛絕,以為此是明末亂局的根源。

    顧炎武說的還客氣的,說以一個人改變天下的風氣,宋時有王安石的新學,今有王陽明的良知。想要撥亂世反諸正,只能待後來人了。

    王夫之直接不客氣,稱呼王陽明為「江左王氏」,說他陽儒陰佛、誣聖邪說。要對明末士大夫不干正事、整天想著悟道成聖負責。

    王安石的評價,一直都是人品過硬、才能過硬,但是帶壞了風氣。這些人化用此事讓王陽明背鍋,一脈相承,認可其水平,但總需要一個背鍋俠。

    這些人批判了一番後,發現朝廷居然在武德宮以及下屬的營學,復用了王安石的三舍法,科考去《中庸》,也不用朱子的注釋。

    輿論漸漸轉向,轉而又去讓朱熹背這口大鍋。可有想讓背鍋的,就有想讓其不背的。



第八十六章 混亂、曙光  
相關:    誅天劫  吞噬古帝  都市極品醫神葉辰夏若雪  做局  大乾憨婿  
下面更火
搜"新順1730"
360搜"新順1730"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