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二零二章 凡爾賽和約(八)
更新:09-17 02:22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而隨著實學一派的人越來越多的前往南大洋、北美,一些在明末「大覺醒」中討論了許多次的東西,再也遮蓋不住。
最開始,很多人諷刺儒家復古激進改革派,說他們「連算術都不懂,數也是君子六藝,還號稱通儒呢……按照你們的想法,一戶丁,田五十畝,你自己算算天下是否有這麼多田?」
一開始顏元過於激進,被人指責為「傷富戶之業、奪富戶之田,此非正道」。
然後李塨等人把這個激進的想法改進,再到王源,最終拿出了還算是比較完善的「三十年贖買」方桉。
如果說,在科技水平達到之前,這個想法是空想的,甚至是有些反動的李塨無法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他的設想里自己都沒解決的問題,就是「為工為商恐難容納如此多人口」;而反動,是說這一套方桉的背後,還涉及到非常嚴格的士農工商等級制、惟農有田工商不得取田等問題。
那麼,現在,很多問題在技術層面上,理論上已經可以解決。
比如土地,澳洲的土地或許差一些,但是北美的土地是真的好,楓林灣再怎麼差,也比甘肅那等少雨的地方強,也比西南高山上的一點點能種玉米的平地強。
比如工商,伴隨著產業發展,李塨生前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空想的「工商業無法容納過多人口」的問題,也看到了解決的曙光。
當技術,或者說生產力水平航海術、造船術、導航術、數學和天文學,也是生產力已經達到理論上可行的時候,為什麼不去做,這就會讓很多人心生疑惑。
大順的人地矛盾,已經即將到達無可挽回的地步。
歷史上,黃河決口之後,圍繞著微山湖,山東江蘇的農民,動輒武裝數萬開戰,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
更不要提土客矛盾、趕苗拓業、墾蒙導致的蒙古貴族地主化引發牧民起義和佃戶相殺、還有那場影響極大的白蓮教起義。
松蘇不是尼德蘭,也做不成尼德蘭。
大順普遍的「天下」思維,使得這些先走一步的人心裡裝著的仍是天下,而不可能是尼德蘭和西班牙模式。
這天下,自然包括山東、河南、陝西、湖北、甘肅等等地方的人。
江南是人,別處人也是人。
於是,一些激進的想法也就不可避免。既然胸懷天下,那麼自然會把目光投向一處地處溫帶、北半球、氣候濕潤、平坦、冬季最低也就零下二三度、有楓樹樺樹楊樹、能種小麥種包米種蔬菜、有河流、非常適合搞水利堤壩灌既、人少地多的地方。
即便,實際上這件事正在做,比如眼下正在進行的金礦搭台、移民唱戲的辦法。
但很多人覺得還是慢了,何不爭朝取夕,以最暴烈的手段來解決這件事?或者說,以最暴烈、最激進的手段,來減少新時代從舊時代的母體上分娩的痛苦?
和一些人想像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從當初米子明送瑞典戰俘回哥德堡開始,大順和歐洲的交流逐漸加深,對於歐洲的了解越多,在這個「原始積累」的時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好。
以史為鑑、以夷為鑑也罷。
甚至所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大順實學派的這些人,鑒來鑒去、攻來攻去,攻的方向,直奔著「強化集權」的方向上去了,而不是反過來。
順承於明。
有些東西,叫影射史學也罷、叫托古言志也罷,總歸,很多人借著明朝的事,來抒發自己的想法。
說前朝朝廷,連發鈔權都沒有,在白銀改革之後,確定了用白銀為稅的那一刻,就等於拱手把發鈔權讓給了東南沿海大商人。莫說西洋,便是日本,幕府手裡也有發鈔權發銅錢,收稅卻收白銀,並不叫發鈔權。因為銅錢不是輔幣,而是類似於內幣和外幣的關係,兌換價格是按照匯率波動的,並不是固定額輔幣,所以實際上就是沒有發鈔權,而是「自由」到把發鈔權讓給了商人,這不是扯犢子嗎?
說前朝朝廷,連海關都管不明白,那麼大的貿易額,能把銅錢衝到白銀貨幣化的程度,稅收能力和英國差了八條街。
說普魯士這等國家,都知道用財政補貼紡織業,這邊可倒好,任何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