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六六四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
更新:09-17 02:20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菀瀆在後世已經淪落成了個小村子,黃河南流,決口不斷,改變了很多事。
不只是愣生生造出來向內延伸百餘里的海岸,也徹底改變了這裡的經濟條件,原本的富庶地區混成現在這樣,劉鈺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在史世用陪伴下,劉鈺只是在菀瀆鹽場稍微轉了轉,稍微和煮鹽的百姓聊了幾句,就離開了。
這裡還是用的煮鹽法,實際上曬鹽法早就技術成熟了。
想想其實也能理解,為什麼改革這麼難了。
煮鹽用的柴火、煤,以及巨大的鐵鍋,都不是窮苦的灶戶所能獨自承擔的。
這也使得朝廷有能力控制他們,因為朝廷的管理能力太次,所以只能選擇往後退,用往後退的方式來管理。
明明早就有了曬鹽法,可是曬鹽法怎麼管呢?
控制好了柴火、煤、鍋灶,就能控制煮鹽的鹽產量,從而防止走私,才能收上鹽稅。
可要是用曬鹽法呢?難道還能像查柴禾、煤炭一樣,去查太陽嗎?
和明末的思想解禁一樣,曬鹽之類的新技術能在福建等地鋪開,不是因為朝廷主動推進進步,而是朝廷無力管轄。
而兩淮地區的鹽,太重要了,占了鹽稅的大頭,這裡朝廷也只能選擇用這種落後的方式進行控制因為重要,所以落後。
帝國的軟體,決定了帝國能控制的硬體上限。讓硬體要更新,帝國的軟體發現跟不上的時候,就會選擇不准硬體更新,甚至讓硬體退版本。
那些發展的地方、衝破桎梏的地方,不是朝廷不想管,而是朝廷無力管。
這種事,別人或許還要問問煮鹽的灶戶為什麼這麼苦?
劉鈺是不用問的。
作為一個在松江府推廣廢棄漕米實物、改收白銀稅的人,他很清楚每年收米的時候什麼樣。
米下來之後,商人就會壓價,壓到一個極低的價格。
缺錢用的時候,就會放貸,貸出一個極高的利息。
這些煮鹽的灶戶也是一樣,被鹽商所控制,壓低鹽價;需要資本買柴的時候,就放出高利息的貸款。理論上,朝廷有規定價,但凡是一旦只是理論上,那就等於不存在。
本來明初的設計,是官方提供資本、鐵鍋、柴禾等,煮出來鹽,按照官方價格定價收購。
但朝廷沒錢,所以發紙鈔,發沒有準備金、且稅收都不收的紙鈔。
一整套朝廷全面管控的官山海手段,明也好、順也罷,都是玩不轉的。
小生產者的邏輯從不是反對各種剝削,只是反對自己不是剝削者,這是小農心態註定的事。
即便現在大順來改革,也很難改成全面的朝廷控制,把這些小生產者鹽戶,弄成官方鹽場的僱工。
朝廷既要百姓能吃上鹽,也要保證能從鹽里收到稅,這也就造就了幾乎無解的局面。
除非大順的基層控制力達到一個驚人的高度。
但劉鈺身處黃河岸邊,想著一河之隔的對面正在修的那條後世同等技術條件、同等鐵器工具下,一個地級市的動員和控制能力,與這個傾全國之力的動員和控制能力的慘烈對比,就明白這不過是妄想。
要推動曬鹽法改革的難題,從不是生產技術上的,而是緝私技術上的、是基層管理能力上的難題。
換一種適當松一些的、符合現在大順控制能力的手段,允許資本入場呢?
靠資本充足,把這些小鹽戶都擠垮,讓他們成為赤貧的無產者,為新時代的降生提前孕育呢?
略微在菀瀆鹽場做了一番考察後,劉鈺給皇帝寫了關於鹽政改革的第二封奏摺。
一共兩個問題。
為什麼兩淮鹽會出現「川鹽入楚、粵鹽入湘」的走私情況?湖北和湖南,可都是兩淮的「銷售區」。
因為川鹽用天然氣煮鹽,根本不用燒柴禾。
而廣東福建,則因為前朝管轄的少,早早普及了曬鹽法。
使得兩淮地區的鹽的成本,是遠遠高於這兩個地方的。
燒柴,也得花錢。
甚至於,燒柴的錢,幾乎是占了煮鹽三分之二的成本。
柴禾不是到處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