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華再起 79江寧布政
更新:04-20 07:22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軍事小說
往海州的一路上張華軒不停的和這些儒生對答,解答他們心中不少的疑惑,有的問題當場就能解決,有的回答卻讓這些儒生不能理解,只能慢慢消化。\www.qΒ5、c0m\\而更進一步的激進觀點,有時候張華軒自己也不敢說。
其實這一路下來,不僅這些儒生們收穫很多,就是張華軒自己也得到了不少的提升。這幾年來他其實開始行事時比較的莽撞和沒有計劃,做為一個後世移魂來的半知識分子,他深知這個時代中國的苦難與屈辱,知道這些而試圖改變相信是每一個有機會的中國人的第一選擇。
不過從開始時的籌建淮軍到大搞工商,每一個件事幾乎都是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出發,純粹是以短期的眼光來著手進行。比如當時太平軍的威脅很大,而且推翻清朝勢必就要有一支強悍的軍隊,所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籌建淮軍。等軍隊建立成功,而壯大軍隊和地盤後又要有財力支持,所以他又開始大搞工商與基礎建設,再下一步又是博取民心,所以才有了宿州與淮安的土地改革。
緊接著,他又為下一步的擴大中國的工業與礦業水準與海外貿易等諸多原因,要去興建一個天然良港與城市,這一步又一步的走下來,倒也確實怪不得眼前這些儒生覺得他只顧眼前,和這些儒生討論了一路的張華軒,突然也發覺自己並沒有什麼長遠的目標與打算,或者說,根本沒有從全局上來考慮過將來的發展。
以淮軍和淮安工商的發展,再加上海州這個天然良港的開闢,張華軒有把握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使整個兩江加山東都發展帶動起來,與此同時,他更有把握用淮軍的力量來播翻清廷,畢竟他開始的時候占有先機。現在淮軍地戰鬥力已經不比尋常,比如張國梁的那四千人馬,如果張華軒不是現在不准他大動手腳,廬州的陷落收回也就是幾天的功夫而已。不僅如此。如果是在正面戰場對抗,那四千淮軍完全可以做到輕鬆擊敗對面地十倍以上的敵人,不論是清軍的八旗精銳還是太平軍的西征大
如果淮軍現在全部出動,一路打到北京也不是難事。只是張華軒現在還在等一個契機,或是說等自己再真正掌握一個比較大的地盤之後再去動手罷了。
不過光是有這些還不足,究竟下面的路要怎麼走。怎麼規劃好未來整張藍圖,別地不說,光是一個政治制度就已經讓張華軒夠頭疼了。
西方的民主政治?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俄羅斯的威權政治?難道還是君主制?
在中國這塊土壤里張華軒看的清楚,在民智未開之前採用純粹的歐美式的議會政治是絕對行不通的,除了混亂還是混亂,或是民眾的權力被那些地主士紳取走,試想一下,九成地百姓不識字沒有有效的交通與宣傳,他們連村子外的人都不認識。怎麼去選眾議員參議員或總統?官紳與地主中當然有不少人才,他們形成一種在野的力量後當然也會給政府帶來制約,不過這種制約未必是好事,比如政府可能有**問題,但是施政時總會考慮大多數民眾的利益,而一旦議會力量讓官紳和寡頭們掌握,那他們必定首先保障的是自己的利益。這種議會制度不但不會給百姓帶來好處,反而只能給政府施壓。出台一些只能小部份階層有利地施政措施。
除了這種制度並不盡善盡美外,其餘各種制度也會有各種的問題。後世中國地制度當然有得有失,失處是政府不受制約,總會產生**和浪費,而好處就是這樣的政府能發揮出最好的功用。在施政上的掣肘少做事方便快捷。可以整合國家的力量高速發展,缺點就是**和沒有制約造成地浪費。
在與翁同和等人閒聊地同時。張華軒一邊改變著他們的思維方式,一邊也在思索著自己在思想改革與政治制度改革上地缺失。
每一種制度都有缺陷,而每一種文明產生的思維方式與文化也不會盡善盡美。其實中國原本的儒學文化並不差勁,如果它真的差勁,同樣是信奉它的漢唐也不會有那麼光輝偉大的成就,而中國幾千年下來不但沒有滅亡,相反還成為諸多文明中碩果僅存的一個——雖然它已經黯然失色不少。
儒學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過純粹的復辟哪一種中國古老的思想也明顯不行,全盤西化更是失敗中的失敗,西方文化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中國人只簡單的拿來人家的科學與金融體系,再去學一些皮毛的東西,將來有結果就只留下拜金主義這一樣東西,原因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