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集體戶 第471章 麥收機和輸送帶
更新:12-17 23:25 作者:司徒文曲 分類:其他小說
水稻和苞米的生長期相同,但是它的生長期是從育苗開始的,加上21天的育苗期,它將在10月上旬收割。
水稻分櫱後的株距和小壟麥相似,在水稻收割之前,覃工在谷糜地里做了麥收機的試驗。因為谷糜都種在了坡地上,那收割機表現得不太好,主要表現在茬子留得不均勻。為此,國慶一過,苞米收割進入尾聲之時,柳維嘉把覃工的小麥收割機領到了於家窩堡的稻田裡。
履帶在乾涸的稻田裡比較適合,因為減少了壓強,又可以原地做180度轉動,能盡收池埂內的稻秸,比輪式拖拉機要優越得多。
這種小型麥收機還有一個優點,不用車輛跟隨,勞力可以將麻袋扛出來,西窪子的60垧稻田兩天便收完了。水田集體戶、獵戶屯和四隊的社員們十分高興,因為是試機,不收機收費。
一隊見到後也來占便宜了,柳維嘉見實驗成功了,便把小遼河南部的8個大隊的大隊幹部和生產隊長找來觀摩。他們聽說這個機械既能收稻子,又能收麥子、穀子、糜子,一下就訂了9輛,其中頭道圈定了兩輛,並都交了現金,讓覃工樂不可支。
今年的稻子收成沒受到影響,平均畝產達到了770斤,比去年增產了10%。因為伏旱和河水沒有直接關係,全年的雨水是夠用的,只是下的時間不合時宜而已。
社員們對這種半自動的麥收機很讚賞,因為它沒有完全取代勞力,只是減少了他們的勞動時間,同時縮短了收割天數,節省了脫粒和打場環節,機器一進地,稻子便進家。他們一個大隊平均有300垧稻田,50垧麥田,占了耕地面積的一多半,買這輛機械太合適了。
當麥收機陸續出現在東遼河岸邊時,很快就在東遼河流域公社傳開了,來訂貨的一下子增到80輛。水田區的大隊都富裕,200多萬很快落入了覃工的錢袋。
覃工為了感謝柳維嘉,問她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柳維嘉一時想不到提什麼要求。雲鵬卻想起了和秦書記看壩時遇到的難題。
他知道稻田一收完,砌石工程馬上就會開工,便把投石機的設想提了出來。
覃工跟雲鵬到壩前看了一圈,馬上提出可用糧庫的移動輸送帶試一下。
寶泉和蓮花糧庫的100個糧囤都建成了,糧庫可以收糧了。那糧囤3米高,糧食入囤是用移動輸送帶完成的。那移動輸送帶有8米多長,呈30度角斜搭在糧囤入口,扛扛的糧庫工人把一麻袋一麻袋的糧食倒在輸送帶上,那糧食便入了囤子。
那糧囤雖然里外抹了白灰,但是糧食入囤後是不和囤壁接觸的,以防返霜。是在囤子裡再圍上茓子,距離囤壁還有60公分的距離,能讓庫管員用簽桶扎入囤內,定期取出糧樣做化驗,一旦糧食發霉就要倒囤。那茓子是一圈一圈螺旋式圍到囤頂的,囤頂要冒出1米高的糧尖。裝滿後,占茓子的人會從入口旁的鐵梯子上爬下來。
苞米收割後,陸續地入庫了,兩個糧庫各進了5條輸送帶。那輸送帶的架子是用鐵管和角鐵焊成的,有1米寬,輸送帶下面呈U型,有兩個斜的滾筒使輸送帶向上做循環運行,輸送帶的尾部有兩個車輪,組成了一個長寬各1.5米、高60公分的工作檯,配了一台8KV的電機和傳動裝置,配上穩重鐵和輪靴子使其車重達到1000斤。
覃工看了說明書後,先讓人把一麻袋苞米順放到了輸送帶上。那一麻袋苞米是160斤,放上後很輕鬆地送到了囤頂窗口。他又讓人停機後,摞上了一袋半苞米,達到了240斤,開機後,仍輕鬆地送到了囤頂窗口。他又讓人準備了10組一袋半的苞米,陸續往輸送帶上放,輸送帶仍然運轉正常。
覃工說:「8KV的電機功率承載500斤都沒問題,關鍵是石頭壓強大,容易損傷輸送帶表面。」
雲鵬說:「用麻袋裝上石頭再旋進稻草,不就緩衝了嗎?」
覃工說:「野外作業,扯電還是個問題。」
雲鵬說:「去年焊閘門時,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覃工說:「這個輸送帶的前端7米處是擔在窗台上的,等於有了支點,那壩高是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