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第四百三十四章學兵法(第四更)
晉商與後金勾搭不是一天半天了,現在皇太極已經不滿足他們只提供糧食鐵器等關外所需要的一切物品。文字谷 www.wenzigu.com
至於銀子,他從來不在乎銀子。
無論是從晉商那裡購買物資,還是賞賜給投靠過來的蒙古人,賞賜很重。
沒錢了,從大明撈一筆,就足夠皇太極干好多事了。
今年他們在大明京師肆虐數月,可謂是飽掠而歸。
但皇太極也不是個莽夫,喜歡像他爹那樣帶頭衝鋒,是個喜歡用謀略的,文武皆可。
無論如何能與林丹汗結盟的那個反賊賀今朝,他都得先知道一手情報,免得到時候出現什麼變故。
當大明宣布增加遼餉的時候,許多百姓都餓凍的活不下去了甚至連催收賦稅的小吏們,也覺得天氣太冷,不願意出門。
至於押運賦稅,連地方官都沒有想法,且先拖上一陣,無論如何都不能當出頭鳥。
山陝兩地的起義軍沒有被朝廷消滅,反倒越做越大。
各地還有一幫白蓮教在趁機搞事。
輕易出動,容易被賊人給害了。
關鍵是窮鬼們要是多活不下去了,他這個縣令恐怕也活不長了。
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以前先苦一苦百姓,現在嘛,先苦一苦皇上吧。
有什麼事,上面有巡撫和巡按抗著呢。
至於大明?
誰他媽的在乎大明能不能發出餉錢?
能不能收齊賦稅?
會不會被遼東的韃子再一次打進京城來啊?
這大冬天的,窩在溫暖的屋子裡,吃著珍饈美味,過著紅袖添香的小日子,不美嗎?
小利在前,大明那麼多士紳官吏,能有幾個心有大義的?
加稅就加稅,稅也收不到老爺們的頭上。
至於大明的庶民們,在茅草屋裡凍凍索索,期盼著老天爺能夠開眼,給他們一條活路。
可這些人的祈求,老天爺終究是聽不到的!
遼餉的組成主要有田畝、雜項、鹽課、關稅,田畝占了六成半,雜項兩成,鹽課一成半又半與零星少許的關稅。
從萬曆到崇禎以來,遼餉田賦的比例從百分百降下來三成多,算是進步了。
至於與工商業關係極為密切的關稅,原本所征的稅也不高,加派時占據的比例很少。
甚至歷來徵收比例最大的年份,還是在今年,占總遼餉的不到4%。
最讓百姓遭不住的便是田賦,因為田賦加派,他不分土地肥瘠,一律都收取相同的稅額。
當然朝廷為了讓陝西等地的百姓能夠交上稅,特別貼心的將照畝加派改為照糧加派。
照畝加派是按照面積大小來收稅,照糧加派是按照當地稅額的多寡來加派。
稅糧原本多的就加派多,稅糧少的就加派少。
許多土地面積大而稅糧較少的省份,皆是希望照糧加派。
此舉就相當於快遞算錢,重量大就按照重量計算,體積大就按照體積算錢,大明官員好在從中鑽空子。
所以湖廣、陝西都改為照糧,以此來減輕當地百姓的負擔。
你看看,朕都貼心給百姓減免一些田賦了,你們就理應乖乖聽話,趕緊把賦稅全都交上來。
陝西、山西田稅不比河南、山東輕,但是相比較南直隸與浙江,那簡直是輕多了。
大江南北經濟環境各不相同,田土的收穫量也不一樣,在田稅上的負擔也有輕重之別。
大致而言,南方田土的農業經濟價值是優於北方的,平均每畝的田稅也是北方較重。
如今一增加遼餉,北方的田賦增加越發的高了。
旱災、高田賦,高徭役攤牌,北方的百姓率先活不下去了。
崇禎皇帝嘴裡輕輕的加三厘,宛如一顆塵埃,可落到百姓頭上,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剩下的便是雜稅,收錢的項目很多,總共歸為八類。
衛所屯田,效仿萬曆征播的舊例,屯糧每石加銀八分,全國稅收大概在二十多萬兩。
優免丁糧,丁糧原本是大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