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舉開始的首輔之路 第三百八十七章:接着寫卷子
第二道題,對於盛苑而言,也不難。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此句,出自《春秋左氏傳·襄公三十一年》之子產不毀鄉校。
大概講的就是鄭國大夫覺得鄭國人休閒時跑鄉校里談論國事、討論執政者施行政令的好壞不像話,就想將其取締;然後子產就說了題目里的這句話,言明通過百姓對政令措施的反饋,可以更好的將措施修改,取其好去其壞,可以讓政令愈發清明,從而上下貫徹通達。
在子產的話里,還表達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看法,而這,也是盛苑此刻答題的突破口。
盛苑先是將題目的出自寫清楚,而後提筆寫明:「【《國語·周語》中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她將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出處寫明後,一邊思考一邊開始洋洋灑灑地講明民之意見的重要。
當然,考慮到只講民之意,考官看了未必讚賞。
所以,她筆尖兒微頓,想從辯證角度出發,闡明如何確保民之意見的正確。
故而,她提及了「使民知之」。
文章寫到這,她又將出自《論語·泰伯篇》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做了斷句。
接著她又極盡努力的將這句話的意思進行概括。
因為考慮到「使民知」這個論點不是誰都喜歡,所以她想了想,開始著筆從「不使民知之」會造成的亂象進行詳細描述,進而提及了到「不使民知之」可能有的危害。包括了外敵利用之可能。
卷子答到這兒,就差不多了。
盛苑開始結尾:「【故使民知其真,令其無從偏聽進而不能偏信,方可如實反饋政令措施之優劣不足,以令朝廷擇優推行,改不足補漏洞,完善實行以致政令清明,朝廷民間貫徹通達。夯實基業根本,海晏河清永興。】」
寫到最後,盛苑庸俗的隨著大溜兒,輕拍了拍馬屁。
如此這般,用了將近多半個時辰的工夫,她順利完成了第二題的解答和檢查。
緊接著是第三道題,寫詩。
盛苑鬆快鬆快手,目光看向第三題。
「賦得不教胡馬度陰山,得山字五言六韻。」
看著題目,盛苑不禁分析:「這題目出自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讓我寫的五言六韻詩是從「山」字韻。」
想到這兒,盛苑在草稿紙上迅速的將這首詩默寫了下來。
「試帖詩要求用典襲句,那我先分析下這首出塞好了。」
盛苑想著先生教過的內容,琢磨:「那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襲自隋朝盧思道《從軍行》中的「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
至於那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則是演化了初唐那首《大漠行》最後一句「但使將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
所以,我這五言詩也可以多用些典故,至少要達到首句點題的目的。」
這般想著,她目光看向題目里的那句「不教胡馬度陰山」。
待想到唐朝「陰山之戰」大捷後,太上皇李淵得意慨嘆漢高祖被匈奴困於白登之仇未報,他兒子卻滅了突厥盛苑感覺到靈感自己蹦出來了。
於是,她很快在草稿上寫下詩名:「《賦得出塞詞》。」
而後她略作思考,將冒出來的幾句詩一氣呵成。
「【漢勒功燕然,唐夜襲陰山;
承繼先賢志,未教後人慚。
文武戮力戰,妙計莫
等閒;
何需憶將軍,嘆難守防線。
拒敵關塞外,驅寇遠中原;
屯兵夷狄處,不使百姓難。】」
寫到這兒,盛苑感覺自己有些激昂澎湃。
「果然,我還是有些氣概的。」盛苑自己夸自己的點點頭,忽略了詩句里的好戰情緒。
待她美滋滋的檢查好了用詞用典,看清楚沒有錯字,韻律亦是合規,這才放下筆,開始給自己的小手做按摩。
到現在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