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308章 李鴻章 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洋務領袖
一、早年經歷
李鴻章出生於1823年2月15日,出生在一個世代以耕讀為生的家庭。李家原本姓許,後因過繼關係改為李姓。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進士,從此李家開始在科舉之路上嶄露頭角,逐漸成為廬州府的望族。
李鴻章自幼便表現出對學問的興趣,六歲時便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勤奮好學,很快便展示出了過人的才華。1840年,李鴻章考中秀才,這是他走向科舉之路的第一步。三年後,即1843年,他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這意味著他的學業成績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為了更好地準備即將到來的科舉考試,李鴻章遵照父親的指示,前往北京備考。這次北上對他來說意義重大,不僅是為了參加考試,更是為了拓寬視野,結識更多有識之士。1844年,李鴻章參加了順天府恩科鄉試,成功考中舉人,並在同年與周氏完婚。
然而,1845年,李鴻章首次參加會試卻未能如願,這對他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但他並沒有因此氣餒,反而以「年家子」的身份拜入了當時著名學者曾國藩的門下,學習經世致用之學。這段經歷不僅為他後來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也讓他與曾國藩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1847年,李鴻章終於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突破,中進士並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職位。這標誌著他在仕途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850年,通過朝廷的引見考核後,他被改授為翰林院編修
二、湘軍幕僚
李鴻章的早期軍事生涯始於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自1850年起,太平天國運動迅速向東擴展,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1853年,太平軍占領安慶,殺死了巡撫蔣文慶。李鴻章在此期間展現了他的智謀,他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上奏,並代為撰寫奏章。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詔令呂賢基擔任安徽團練大臣,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賢基對李鴻章說:「你讓我陷入困境,我也讓你陪我一起回去。」於是,李鴻章隨同呂賢基回到家鄉,參與組織團練。
1853年五月,李鴻章帶領士兵守衛和州裕溪口,這是他首次與太平軍正面交鋒。次年,他的父親李文安也在王茂蔭的推薦下,回到家鄉辦理團練。李家父子的團練隊伍訓練有素,戰鬥力較強。在這段時間裡,李鴻章跟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和必祿·福濟等清廷官員,在安徽中部與太平軍、捻軍作戰。儘管他以書生的身份帶兵,但很快就意識到,真正的將領不應只看重一時的勝負,而是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1855年,因攻克安徽含山縣的功績,李鴻章被賜予知府銜。同年十月,因率團練收復廬州,他奉旨被記名以道府使用。1856年,隨著巢縣、和州等地的收復,李鴻章又獲得了按察使銜的獎勵。然而,功高蓋主,李鴻章也因此遭到不少嫉妒與誹謗,幾乎難以立足於鄉里。1857年,安徽巡撫福濟奏報李鴻章丁憂,為父親守制,暫時結束了他長達五年的團練生涯。
1858年,太平軍再次攻陷廬州,李鴻章攜家眷逃離,輾轉到達南昌,暫住在他哥哥李翰章家中。這一年,他深感仕途坎坷,感嘆「昨日夢封侯,今日已非」。同年十二月(1859年1月),在哥哥李翰章的介紹下,李鴻章加入了湘軍首領曾國藩的幕府,協助處理軍務。當時湘軍剛剛經歷了三河之戰的慘敗,急需人才重整旗鼓。曾國藩對李鴻章特別重視,悉心指導他處理政務和軍務。
在曾國藩的影響下,李鴻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習慣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曾國藩性格溫和,而李鴻章則更加果敢決斷。兩人在處理事務時常常互補,曾國藩常常猶豫不決,但在李鴻章的幾句話下便能做出決定。
1860年秋,李鴻章與曾國藩之間因移軍祁門和彈劾李元度的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李鴻章認為祁門地形險要,不適合駐軍;而對於李元度的彈劾,李鴻章認為曾國藩的做法欠妥。李鴻章拒絕起草彈劾文書,並與幕僚一同爭論,最終憤而離開曾國藩的營地。經過友人的勸說和曾國藩的多次邀請,李鴻章於1861年六月七日重新回到湘軍大營。自此之後,李鴻章在曾國藩的陣營中地位更加穩固,成為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