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漢風再起 第五十五章 城市的基建
更新:08-23 04:24 作者:重慶老Q 分類:軍事小說
1662年12月13日,建業。一窩蟻 m.yiwoyi.com
二十多年前,從建業城建立的那一刻起,這裡仿佛一直都是一座巨大的工地,每年,甚至每月,都會有一棟或者幾棟建築物拔地而起,城區面積從當初一個方圓不到一千米的小型堡寨,發展到現在占地面積近三十平方公里的「大」城市,人口規模也達七萬六千餘人。
在這個初夏的時節,建業城中幾乎三分之一的街巷和道路,到處被挖得是一條條坑道,縱橫交錯,無數的碎石、水泥、涵管堆砌在坑道附近。數十名漢洲第二建築商社的匠人們,一邊研究著手裡的圖紙,一邊指揮著幾個工頭驅使土人們挖掘或者埋設管道。
從去年開始,建業城便在大規模地進行城市下水管網的改造和建設。因為地處熱帶地區,極易滋生和泛濫各種熱帶疫病,所以,建業城在建設之初,便對整個城市的下水管網和供水系統進行了早期規劃和建設,同時也竭力維持城中的清潔衛生狀況,減少疫病的滋生環境。
在這個時期,無論中外,人們將一些傳染病更多的歸為「天災」,或「對人類不道德的一種懲罰」。而在漢洲本土,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人們基本上都已知曉,清潔飲用水供應、污水排放與公共衛生方面有密切的關聯。
但是,隨著二十餘年的發展,原先規劃的城市下水道管網和供水系統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和城區規模的擴大,已漸漸難堪重負,亟待改善和擴建。
後世,曾經有人說過,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在某個地區下暴雨的時候,人們總是會拿下水道能否有效排水,去衡量一個城市的基礎建設是否發達。
然而,比起下水道,整個城市的供水系統才是「真正的良心」。前者屬於後者的一部分。一個城市可以沒有完善的交通設施,但一定要有好的供水系統。
有關城市供水系統的重要性,長期以來被人忽視了。許多人天然地認為,一個城市生來就有完善的供水系統。即便生活在城市裡的居民每天都在使用它,卻很少知道它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城市的給排水管道早在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得到普遍應用,並且給排水系統逐步完善,典型的有齊國臨淄城(人口高達30-40萬)完整的排水管道網。給水最初依賴於鑿井取水,最早的引水工程是約公元前700年東周陽城的地下輸水陶質管道系統,以及澄水池和閥門坑等配套設施。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供排水系統不斷發展。到了西漢時期,長安城修建的龍首渠(引水渠)並開挖了相當規模於昆明湖的水庫,用於調蓄排水。至蒙元時期,大都開挖的金水河引水,並建有明渠暗溝組成的排水系統。
而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給排水系統,則是約公元前300年古羅馬。當時羅馬人口已增長到50萬,建成了以河道、管道(鉛質)或地下隧道組成的引水渠,長達四百餘公里,中途還設有到虹吸管、沉砂寬水槽、人工水塘等設施,將水供至部分私人住家或公共噴泉。除飲用外,還有大量的水用於沐浴和娛樂,人均綜合用水量達200-1 200升水。
這個時期的歐洲,在17世紀初,英國倫敦也建成了約三十多公里長的明渠,引城外泉水和河水入城,城內輸配水地下管道總長達五十多公里,並且還在關鍵部位使用部份鑄鐵管道輸水。
建業城最早的供水系統,源於當初在城中建立了幾座大型淨水池,通過水泥修建的飲水渠,將附近水庫里的水引入城中,再經過數道沉澱和過濾,便成為全城居民可飲用的清潔水源。居民們每日挑著水桶或趕車馬車,將一桶一桶的水接入自家的儲水缸中。
隨著人口的日益增多,以前發展緩慢並且效率低下的的城市供水,一下子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幾萬人,乃至以後十幾萬人擠在一起,如果仍舊依靠人力或者是地下水井進行取水,成本會非常高昂。而且伴隨著各種工業污染,整個供水系統如果不升級完善,整個城市就會變得非常糟糕。
可以說,建業城中下水道的修建,一開始的目的,不是為了「排水」,而是為了「健康」。完善而有效的城市供水系統,更是可以給城市居民提供了清潔水源,減少疾病傳播,亦是為了服務居民的健康和民生的福祉。
尤其是當漢洲本土開始大規模應用鋼鐵,這使得城市管道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