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1856 第六十一章用人之道
更新:09-12 17:11 作者:羽落凡心 分類:軍事小說
曾國藩決定帶張運蘭的老湘營五千人、蕭啟江的果字營四千人赴浙江,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出發前,曾國藩對自己過去的用人之道也進行了徹底的反省。
那天黃昏,在荷葉塘,吃過晚飯,天邊的流雲還散發著金光。曾國藩和同鄉幕僚趙烈文一起散步。飯後千步走,這也是老曾在家裡養成的習慣。
走著走走,曾國藩停住了腳步,嘆了一口氣,對趙烈文說:「當年在家鄉,我以道義號召天下,剿滅粵匪長毛,我以為有儒家道義在手,就足夠了,就能感召別人,剛開始振臂一呼,也應者雲集,但慢慢的,最初投奔我的人,除了彭玉麟和幾個至親兄弟,很多人才都出走了或想自立門戶,比如羅澤南、李元度,或者去了胡林翼那裡,也比較服他。眾皆出我下,奈何盡歸胡公?」
趙烈文跟著曾國藩多年,知道他的脾氣,也聽說了曾國藩最近在老家的頓悟,於是說了實話:「人以利動,這是基本的人性事實。道義可以號召少數人,卻不一定能籠絡大部分人;品德高尚讓人尊敬,卻不一定能讓人服從。人心趨利避害,有利益好處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著。跟著滌帥,不能升官,不得發財,不走何待?」
曾國藩點點頭,陷入了沉思,確實,人都有私心,跟著自己得不到官,也發不了財,那不走還等什麼?別說別人,就是跟著他好幾年的好友劉蓉,自己也未保一官半職。不僅劉蓉,還有康福、李元度、彭壽頤、楊國棟等人,曾國藩都未曾向朝廷保薦,沒得到朝廷正式冊封。前幾個月,李元度的母親,還來信質問他這事,曾國藩無可回答,只能說些充滿感情的「三不忘」之類的話搪塞,並約結兒女親作慰藉。
曾國藩過去認為,這是為朝廷矜惜名器,通過這次在老家自省,他找到了先前戰事不順暢的原因。沒有重賞重保,怪不得部下不出死力。在這點上,胡林翼做得比自己好。自從曾國藩回老家後,他代管在江西的湘勇,他將李續賓的父親接到武昌撫署,以父禮待之,又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羅澤南的兒子,使得李續賓兄弟和羅澤南舊部感激奮發。曾國藩決心在用人之道上,也要圓融,便問趙烈文:「現在我該怎麼辦,說說你的建議。」
趙烈文說:「集眾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採取武人給錢,文人給名的措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這樣自然是皆大歡喜,軍心一統。」
曾國藩連連點頭,說:「以後對有功的部下,是要大力獎賞,利用一切機會保薦幕僚當官。」
趙烈文說:「如此甚好!不過,趙某還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曾國藩說:「但說無妨。」
趙烈文說,有時候,一些真正的好人和君子,做事並不成功,可能是因為他們無可挑剔的品德,以及眼裡揉不得沙子的德行苛求,往往會使他們低估最基本的常識,忽略普通人參與事業的本能動機,把道德上的瑕疵視為不可饒恕的過錯,並將別人的付出和犧牲視為職責之內的理所當然。君子可以在道德上追求無止境的完善,但是君子要寬容普通人的比較庸常的動機。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做事情不是追求理想,只是討生活,要生存,他們有老婆孩子,庶民百姓只愁柴米油鹽。
曾國藩聽了趙烈文的話,知道他雖沒明說,但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在道德上苛責部下,畢竟君子是少數人,但曾國藩的思想,還是傳統的,他回答說:「道義不存,何以安身立命?何以帶兵打仗?」
趙烈文說:「做人固然要品行端正,做事卻要靈活變通。韓信這樣評價項羽:項王對待長輩謙恭,對待弱者仁慈,對待病者體恤,但這不過是婦人的美德。項王對待立功的健兒吝於賞賜,對待勇武的壯士不予提拔。因此,英雄豪傑終究要離他而去。」
過去曾國藩一直篤信程朱理學,強調先做人後做事,對部下道德上多有苛責,對名利看得很淡,經趙烈文這一番話,曾國藩在用人之道上大悟,緊緊握住趙烈文的手,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那天回房間休息,曾國藩睡不著覺,仔細反省這些年來的用人之道,確實名利方面,他給屬下太少,這一點他別說跟胡林翼比,就是跟他的弟弟曾國荃相比也差了很多。於是,他決定以這次復出為契機,改變自己的用人之道。
曾紀澤走後,王洑率老湘營在江西樂平一帶打仗,病逝於軍營中,老湘營便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