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戰長空 第一〇七九章 體系化接戰
加速爬升占據陣位,憑藉pl-15k搶先發動了一輪超視距攻擊,這時候滯空的殲-20a「威龍」其實還沒有發現目標,切換到vs模式的1493雷達也沒有進入持續跟蹤狀態。
然而即便如此,憑藉東方國家聯盟提供給unsa的一整套精簡版戰場監控系統,在戰鬥打響之前就申請了一條專用信息鏈路,此時正掃掠過中東上空的一顆東聯低軌道戰場監控衛星卻已經發回了實時信號,位於伊朗境內的地面站立即將敘、伊邊境的紅外輻射掃描數據發送到了滯空的unsa預警機。
接到衛星掃描數據之後,unsa的自動化戰場導引系統很快運作起來,根據前方「威龍」戰機上鏈的本機坐標完成解算、從一大片星星點點的輻射信號里分離出己方戰機,其餘的就一概視作敵機,並憑藉輻射信號特徵嘗試解讀目標高度、速度矢量等信息;等到數據準備完成,自動下鏈到「威龍」機隊裡每一架戰機的數據包里,已直接指明了目標現在何處,做好了統一接戰規劃,前出的殲-20a戰機才得以搶先開火攻擊。
超視距導彈,尤其是遠射程的arhm,由於自導頭可以在末段彈道自主進入導向,這其實就為戰鬥機的火力運用提供了很多種可能。
對於具備雷達隱身能力的四代戰機而言,四代機之間的對抗,雷達制導導彈的地位曾經就有一些尷尬:最起碼的,要使用rhaam打擊對手。在單機完成攻擊的條件下。至少需要知道敵機身在何處、飛行狀態如何。否則發射出去的導彈只能沿著預設彈道一路飛行,這說白了和賭博也沒有什麼區別。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雷達探測技術沒有革命性的進步,廣泛裝備aesa雷達的隱身戰機對同類目標的探測距離依然大幅縮水,大部分時候,甚至低於超視距導彈的最大迎頭攔射射程,等到火控系統截獲目標、提示「允許發射」,基本上導彈的射程都已經被浪費了一大截。這自然很不利於先敵開火,充分發揮超視距導彈的優勢消滅敵人。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裝備rhaam導彈的第四代戰機在面對三代機時優勢明顯,在與隱身戰機對抗時卻有一點束手束腳,哪怕裝備射程再遠的空空導彈,實戰狀態下也幾乎沒有辦法從容實施超視距攻擊。
在戰爭體系進一步更迭之前,情形大概就是如此,但是現在對抗夜空中的fsa「鬼魂」,unsa的殲-20a機隊卻已不再需要面對這一難題。
午夜時分的中東大地,天空中幾乎沒有幾縷雲彩。軌道上行經此地的戰場監控衛星就可以為作戰體系提供詳盡的空域掃描訊息,當然。這也需要使用方提供一組粗略的區域坐標;退一步講,如果一時得不到衛星系統的訊息支援,滯空的「威龍」機群也可以憑藉機載電磁信號感測系統交聯運作,鬆散的數據共享分析體系同樣能給出敵機的大致方位,甚至更進一步,憑藉不同飛行狀態的殲-20a截獲敵機雷達信號的微弱頻差,還可以分析得到敵機當前的飛行速度與前進方向!
得到了一系列參數信息,雖然精度尚不足以直接導引rhaam,用來完成超視距導彈的彈道設置卻已足夠。
伴隨機載火控系統的密集計算,為機隊裡的每一枚pl-15k都規劃出最優彈道,參數裝定、拖焰疾飛的超視距導彈很快沿著蜿蜒的高拋彈道爬升到了一萬餘米的高空,接下來,如果沒有接到新指令,這些加速到馬赫三左右的凌厲長劍就會各自飛向預定空域,然後自導頭開機尋找目標。
搶先發射一批次pl-15k,取得了先手優勢的unsa依然沒有大意,畢竟arhm自主尋的情況下截獲目標的概率並不高,多方向接敵的「威龍」機群依照空情導引調整戰術布置,為接下來的戰鬥做好準備。
近乎單向透明的天空戰場,單純依賴雷達隱形的yf-23們已經身陷險境,卻還是茫然緊盯rwr而難以自知。
敘利亞人尚未發現迫近的威脅,unsa機隊卻還在採取行動,分兵接敵的「威龍」相互之間仍然保持密集的低速數據鏈聯絡,由於具備以1493型aesa雷達為核心的綜合電子管理系統,前沖的兩架殲-20a很快擔負起了修正指令的發送職責,通過整片載機網絡偵測、解算到的目標位置重新計算、優化彈道,並將其下鏈到每一枚滯空的pl-15k導彈。
由於採用了衝壓發動機,在飛行中段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