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嘯大明 第一三零章 蘇州織造(一)_頁2
更新:07-28 13:40 作者:木林森444 分類:玄幻小說
余台織機,小的只有三四十台,我們現在談好了三家作坊,如果全都買下來,可有一百多台織機,可以算是蘇州最大的織戶了。」
商毅笑道:「一百多台織機有什麼用,咱們要做絲綢生意,那就做最大最好最強的。最好的織機也就六七十兩銀子,一百台也就只有六七萬兩白銀,又算得了什麼?」
李格非道:「大人說得是,小打小敲,做的有什麼意思。否則我們也不用這麼勞心費力,到蘇州來開織造廠了。」林之洋和張庚秋聽了,也都頻頻點頭,但王柏和程協祥的臉色卻都明顯有些不自然起來。
商毅把他們的表情都看在眼裡,同時對自己的這五個合伙人也有了新的評估,林之洋到底是豪商家族出身,而李格非和張庚秋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也做慣大手筆,因此對自已的計劃從一開始都十分支持。只有王柏和程協祥畢竟是內陸商人,目光窄淺,只看眼前的營頭小利,而缺乏冒險精神,雖然他們嘴裡沒說什麼,但心裡一直在犯嘀咕,但心商毅把織造廠弄得大了,到頭來不好收拾。當然這也是這個時代中國商人的通病,對他們還需要多加以引導。
而在另一方面,商毅也知道,這就是明末出現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蔭芽狀態。所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蔭芽,其實就是指一種完全脫離土地的僱傭生產關係,織工全靠賺取工資而不是農業生產為生存,以經居有了一些早期工人的某些特徵。當然這也是中國沿海一帶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不過儘管明末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但資本主義蔭芽的發展卻十分脆弱,蘇州的織造業構成方式多種多樣,但最大的織造坊也不過百台織機,以家庭為單位的中小型手工生產作坊還是占了大多數。而且純粹靠工錢生存的織工並不多,大部的織工本身還有田產或是佃農,只是在農閒的時候才出來找活干。因此儘管淸朝的商品經濟比明朝要遜色得,但資本主義蔭芽卻比明朝更為發達,就是因為淸朝的一些類似作坊的規模更大,而且靠工錢生存的早期工人也更多。
但從總體來看,無論是明淸兩朝,資本主義蔭芽的發展始終都十分弱小,起不到瓦解小農經濟,家庭生產方式,促成社會分工,引發革命,建設新型生產關係的作用。也使中國始終徘徊在封建專制的社會中,難以取得突破性發展。
不過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是向後世一些人所說,是清軍入關打斷了中國的發展。事實上清軍入關之後,在政治、經濟上幾乎全盤山寨了明朝的制度,只不過專制更嚴厲,手段也更殘暴得多。即使沒有清軍入關,按明朝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同樣也無法取得突破性發展,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不過現在不同了,既然商毅來到了這個時空,致少也要儘自己的力量,為中國的發展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儘量讓中國在一個正確的道路上前進。儘管歷史發展不是以個人的力量能夠左右的,但也不能否認,個別的突出人物,能夠在某些歷史發展關建時刻,推動甚致改變歷史的方向。
現在的中國,可以說以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社會發展以經初步俱備了資本主義發展革命,改變生產關係的條件,而另一方面,古老的傳統和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又在阻礙看新生力量的發展。中國其實正在革新與守舊兩端徘佪不己。只可惜在另一時空裡的中國,最終還是選擇在守舊的道路上一路走到黑,錯過了這個歷史的最佳時機。
但如果在這個時候,有人能夠使一把力。把中國拉上另一條道路,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這也是後世一些歷史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只不過商毅現在卻得到了這樣一個機會,雖然不一定能夠保證成功,但至少也要去試一試,就算是失敗了,對中國來說,也並沒有什麼損失,大不了還是回到另一時空的老路上來。如果連試都不敢試一下,自己穿越這一次,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一次在蘇州辦織造廠,也就是商毅決定做出的第一次償試,既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蔭芽還很弱小,那麼就儘自己的努力,使它盡力壯大,商毅相信,只要自己這次辦廠成功,一定會有更多的人來效仿,必然會帶來一次絲綢生產的大發展,造就更多的產業工人,並且還會帶動其他的產業發展,那麼自已的目地也就達到了。
這樣想著,商毅忽然有一種自己和歷史發生碰撞的感覺,如果自己真的能夠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