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之世 第六百七十四章:玉璽?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袁紹坐在首座之上,把玩著手中的虎符,面色陰晴不定。
這句話是此前沮授給與他的諫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藉助大義的名分,可以堂而皇之的割據一方,進而攻伐天下。
董卓亂京,群雄並起,讓袁紹看到了一個機會,一個絕好的機會。
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天下動盪,黃巾復起,諸侯各懷異心,漢室衰微,神器暗沉。
昔日強盛無比的漢帝國正在慢慢的變得虛弱,而漢室的威嚴早已經被董卓踩在腳底,踩的粉碎。
天地反覆兮,火欲俎;大廈將傾兮,一木難扶。
漢帝國早已經風雨飄零,百孔千瘡。
十八路諸侯反董之時,袁紹便看出了那些諸侯的心思。
忠心為國者?又有幾何,更多的還是居心叵測者。
當初關東聯軍數十萬人,兵強馬壯,就是直接強攻關隘進攻洛陽,勝算其實都有七成。
但是袁紹卻是並沒有任何的行動,而是按兵不動,作壁上觀。
對於要出兵的曹操、衛茲等人,他也沒有阻攔,對於保持中立,並不援助的徐州陶謙、益州劉焉等人,袁紹也沒有發出任何的通告,發出任何的信件去斥責。
他在觀察,他在審視。
袁紹想要知道這延續了數年的大漢,究竟有多少願意為之赴死的忠臣良將。
最後的結果,並沒有出乎袁紹的預料。
諸侯各懷鬼胎,除了曹操之外,整個酸棗、懷縣的數十萬大軍,便再沒有一人願意領兵勤王。
袁紹緩緩的放下了手中的虎符,抬起了頭,看向殿中。
他算到了聯軍的走向,但是他卻是沒有算到看起來實力強盛的董卓,卻是一個外強中乾之輩。
他也沒有算到,他那個令人厭惡,卑鄙無恥,性情反覆的弟弟袁術,竟然成為了所謂的「大漢忠臣」!
袁紹雙目微厲,凝視著空蕩蕩的大殿,握住了拳頭。
孫堅於太谷關大破董卓,而後兵威進洛,讓漢室重新挽回了一些顏面。
而他那個弟弟袁術,卻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竟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袁紹想過一萬種可能,但是他從來沒有想到過,袁術竟然盡心竭力甘居孫堅之下。
而後,劉寵、孫堅兩人擁立劉協為帝,在陳都建立了朝廷。
孫堅帶兵連戰連捷,劉表占據荊州,他數次派遣使者出使荊州,但是都被劉表所拒絕。
他眼睜睜的見著南方逐漸被一統,眼見著漢室的威信一點一點的建立。
漢室再興,若是放在他出走洛陽之前,無疑是一件好事。
出走洛陽之前,袁紹所想的只是協助何進,扶立劉辯為帝,清除十常侍,進而進入廟堂之中,於那青史之上留下他自己的名字,讓後世天下人都記得他袁紹的名字。
當時在袁紹的心中,真的沒有半點其他的想法
但是現如今漢室再興,對他來說卻無疑是一件極壞的事情。
一舉一動,皆能牽動天下。
前呼後擁,眾星捧月,萬眾矚目,一呼而萬人同應。
生殺予奪,在一出口,順其意則生,逆其心則死。
手握王爵,口含天憲。
千秋萬歲,長樂未央。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狂風呼嘯,燈火搖曳。
而且就算真的登上了三公之位,名義之上,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
但是實際又如何?
一場天災,一場人禍,便可被剝奪其官職。
就算是位於三公,每日也如同如履薄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