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之世 第二百九十九章:啟蒙
中平四年,十一月。
在移民,還有黃巾軍大張旗鼓的裁軍浪潮之下。
各地的蒙學堂、郡學堂,晉陽城的國學堂也已經全部修建完畢。
郡學和國學基本是形同虛設,沒有人入學。
蒙學開辦起初也是沒有多少人入學,不過很快許安頒布了一條政令。
入蒙學的學生不要繳納任何的學費,免費提供飲食,甚至家中的稅收,再減少半成。
政令一出,蒙學堂之外幾乎門庭若市,擠滿了想要將自家的孩子送於蒙學中的家長。
不過相應的,許安也提高了一些蒙學的入學的標準,擇優而取。
一座蒙學也不過能容納一百餘名童子。
現在黃巾軍治下總共有六十七城,其中河東郡九城,人口最為密集,所以許安各城增設蒙學三座,太原、上黨兩郡人口頗多的城鎮,也多設了一些蒙學。
因此,黃巾軍治下蒙學一共有兩百座。
在十一月,共有近兩萬名孩童進入了學堂。
兩萬名孩童同時入學,如此大規模,集中的孩童入學,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以前只有簡牘,只能手寫,如果要將一份文書,抄寫兩萬次,那麼工程量,簡直是達到了恐怖地步。
但是有了雕版印刷術,還有便宜,耐用的黃天紙,這一切便不再成為問題。
造紙的工坊夜以繼日,擴大了整整數倍,雕版印刷的工坊也是擴大了數倍,幾乎一刻不停。
但如此的規模,如此的速度,要印《三字經》和《千字文》各兩萬本,也是一個艱巨的考驗。
這次入學的孩童,黃巾軍挑選的基本都是年歲頗為大一些的。
雖說歲數較大,飯量也漸長,財政壓力頗大。
但是黃巾軍中缺乏文吏,缺少軍中的文書,蒙學選拔年歲大一些的孩童,就是想經過蒙學教授後,可以快一些填補這些地方的空缺。
各地的道堂也終於到達了七十座。
道堂學制一年一期,現在第一期的學子,約五百多人,被填入了河東郡還有鷹狼衛等署衙之中,勉強是讓黃巾軍維持了下來。
而第二期的學子,預計到明年將近有三千餘人。
只要第二期的學子畢業,那麼許安的處境會好很多。
不需要再增設道唐,到時候那些學子重新返回軍隊,直接可以在軍中開辦識字班。
軍隊不訓練時,那些學子可以教導普通的軍卒識字。
雖然成果斐然,但是道堂和學堂兩處教育機構,也更進一步消耗了黃巾軍的財政。
工坊的擴大,學子的吃穿用度,這些都需要財政來作為支撐。
若不是得了河東郡豪強大半的錢財,許安也不會下定決心來推行蒙學。
按照目前的消耗,黃巾軍積攢下的錢財,最多可以支撐到明年的六月。
軍隊訓練、道堂、學堂、還有興建水利、牛政、馬政,這些都是消耗錢糧的大頭。
但這些卻是一處也不能停,一處也不能省下來。
要想破局,黃巾軍必須保持這些能繼續的發展。
「明公,兩萬名孩童入學,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閻忠雖然知道,黃巾軍缺乏士人,缺乏堪用的官吏,但兩萬人入學。
這也……太過於瘋狂了。
「不,不多。」
許安抬手止住了閻忠的言語,神色略有些激動。
「啟蒙教育乃是重中之重,兩萬名孩童入學,軍師,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閻忠苦笑道:「意味著錢糧如同這黃河之水一般,從府庫裡面流走。」
許安停下腳步,笑著說道:「錢糧事小,此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明公此言,可否有些誇張了?」
在閻忠看來,雖然有兩萬多名孩童入學,但要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卻是有些誇張了。
「不誇張。」
許安盤腿坐在了閻忠的案牘面前,鄭重的言道。
「自古以來,統治階級皆是愚民、弱民,膽敢叛亂造反者,必屠戮,以此來震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