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數日過去,步入十月,香港悶熱的天氣略微有些好轉,可這並不代表涼快了許多,反而是越來越熱,只是這種熱從悶熱改為了曬熱。
霍耀文這段時間可以說忙的是頭昏腦漲,每天都在學校和基金會內來回的奔波著,每天都在跟羅巧珍和張承頤商量著基金會的事情。
這幾天,會裡篩選出了遍及港島,九龍,新界三地的貧困學子,第一批總共有一百七十三個人,都是學習成績優越,但家裡的條件十分困難的中學生。
雖說九龍以及開始普及六年免費教育條例,但中學生讀書每年的花銷也不小,不包括伙食費,光讀書的費用,一個學期都要小一千港幣。
如果是普通家庭,一年兩千的花銷還是支付的起的,可這一百七十三人,家裡面的條件實在是太困難了。
有一百二十一個學生,他們還是住在九龍或者新界的寮屋。
何為寮屋,簡單講就是非法占地而建的臨時居所,其建築通常相當簡陋,大多以鐵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所以又俗稱鐵皮屋、木屋。
這些寮屋都最少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了,香港淪陷時,大批量的房屋被日寇給摧毀,導致無數家庭無家可歸,不得已只能弄些木材或者鐵皮來搭建臨時住所。
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內地戰爭,逃亡來香港這邊的。
當時房屋管理方面不是很嚴格,僭建違建的現象時有發生,等臨時住所搭建好以後,有些人這一住就是十幾二十年。
因為距離市區很遠,大都是在偏遠的地方,所以英政府對他們也是不多理睬,任其自生自滅。
一直到 1953 年聖誕夜深水埗發生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令五萬三千名災民無家可歸,迫於社會輿論和各方面的壓力下,當時的香港英政府才不得已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儘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
這也是後來香港修建屋邨的起因。
屋邨修建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而且修建屋邨幾乎都是港英政府出錢,在修建了慈雲屋邨等大型屋邨後,財政情況已經岌岌可危。
所以對於香港目前尚存的寮屋區,他們大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直到數年後麥理浩登台,制定了居者有其屋計劃,這才徹底的把香港所有的寮屋全部拆除,讓大部分人都住上了廉價而又現代化的公共屋邨。
住在寮屋區的人,可以說是社會的最底層,這些人大都沒有文化,做的最多的工作也都是苦力活,工資不高也就罷了,還要養幾個孩子,再加上現在住在寮屋的人漸漸老齡化,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很難為孩子提供上學上的錢財幫助。
程龍的警察故事 1 中,就有很好的展現寮屋區的景象,那些還算是好的了,80 年代都搭建起了院子,可現在的寮屋除了能夠略微遮風外,連雨都擋不住
九龍秀茂坪上,一片寮屋,沿山而建,密密麻麻,雜亂無章。
霍耀文緊跟在羅巧珍以及兩名基金會考察人員的身後,不顧腳上泥濘的泥巴,艱難的走到了秀茂坪上。
當攀上來以後,霍耀文發現面前的寮屋很多,大都是用木頭和鐵皮搭建的屋子,看起來似乎很安全很平穩,可沒有樑柱,又不是水泥做的,怕是一陣颱風刮過,恐怕就會直接吹飛了。
一名員工道:「會長,我們先過去找人問一下王大海,陳慶,馬璐璐的家人,等找到了我再過來通知您和羅理事。」
「嗯你們去吧。」霍耀文點點頭。
秀茂坪這片寮屋區挺大的,少說也有一百多戶,雜亂無章的建築,又是依山而建,路況狹小,加上早上下了一場小雨,泥濘不堪,很難走,霍耀文又不是搞什麼下基層,做面子工程,也沒必要在大夏天裡折騰自己,找了個陰涼的地方,一屁股坐下來休息。
羅巧珍喘了口氣,爬了二十多分鐘的山路,的確是有些累,走到霍耀文的身邊找了塊乾淨的石頭坐下,看著不遠處的寮屋區,緩緩地說道:「這裡我來過一次,是去年跟天主教基金會的人一塊來的。」
霍耀文瞥了一眼羅巧珍,她今天穿的是一件很乾練的休閒服,問道:「來做什麼?講教義?還是宣揚上帝的福音?」
羅巧珍白了他一眼,說:「上帝的福音是不需要宣揚的,他就在人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