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49章 人員安排
樞密院,杜中宵與田況召集諸位副使,見新到的趙滋等人,商量後續事宜。
眾人參禮畢,各自落座,杜中宵道:「禁軍整訓,從今日就正式開始了。樞密院下,除了承旨院等直屬衙門,下面設四司。分別是軍令司,由趙滋執掌。這是新設的一司,掌天下軍令,管理在外的各個帥司。禁軍整體布署,內外防禦,與敵國交戰,皆在其管下。還有機宜司,掌天下內外軍情,本國的軍中密事以及地理測繪,外國的風土人情,朝堂政事,及各種地理測繪,皆由其所掌。這一司由李璋執掌。還有後勤司,掌全軍錢糧。錢款調撥,糧草動輸,皆為其所管。這裡說一下,以前歸樞密院的酒庫及各種回易諸事,一律撥到中書去。樞密院只管花錢,不管賺錢,錢糧由中書每年撥來。後勤司由李復圭執掌,他在隨州時便就管軍的錢糧,又到河曲路,已經多年。最後一司是賞功,由陳旭執掌。」
眾人一起叉手稱是。富弼道:「三衙有軍法司,樞密院又設賞功司,有何異同?」
杜中宵道:「最簡單的說法,一個是罰,一個是賞。當然真正做起來,賞功司也有罰。軍法司用於維持日常軍紀,賞功司則是在戰時約束戰時紀律的。與敵作戰,有功的必須要記下來,做到有功必賞。有錯的同樣也要記下來,做到有錯必罰。這是賞功司要做。至於平時軍馬,並不歸他們管。」
眾人點了點頭,終於明白,在三衙有軍法司的情況下,樞密院為什麼要再設一個賞功司。賞功司本就是為戰時而設,所以歸於樞密院管轄。當然,若是平時有軍功,也一樣要賞。
幾位新任的各司長官,趙滋、李璋、李復圭和陳旭起身,見過幾個樞密使副。他們的地位,大致相當於以前的管軍大將,與三衙都虞候的地位相當。朝廷的合班禮儀,這幾個人位於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之上,三衙都虞候之下。當然,整訓之後,原來的管軍職位,已經取消了,只留下名字和待遇。
重新落座,杜中宵道:「趙太尉在軍中多年,本司事務不必別人多言,自己可以辦理。李復圭在河曲路管了多年糧草,現在掌天下軍中錢糧,雖然有許多不同的地方,總是有章可循。這些日子,多與中書管錢糧的衙門官吏接觸,依照規章,早早熟悉。至於賞功,朝廷以前有章程,陳旭多看,結合這幾年的戰事,重新定過。新設的機宜司掌情報,是樞密院除了軍令司外,最重要的一司。李太尉在禁軍多年,對於機宜文字應該知道。這些日子,多與從各軍調來的將領官吏接觸,儘快熟悉。」
眾官員一起拱手稱是。
張昇道:「他們都有事做,這些日子,我們要做些什麼?改了之後,事務必然不同。」
杜中宵道:「屬下各司有了事情,要報上來。各司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哪些需要上報,有初步章程。他們做事的時候,我們也要跟著學習。還有下面各司的設置,諸使副要多留意。不要樞密院改制完成,諸使副對下面的事務還不熟悉。另外一點就是,諸衙門到底做多少事,要用多少人,到底要用怎樣的規章條例,也要諸使副用功。等到改制完成,要有條例出來。」
這是宋朝官制的特點,除了軍隊,一般各衙門和地方不是單長官制,而是多長官。中書門下有宰相和參知政事,樞密院有樞密使和副使,地方有知州和通判,互相之間有分工,也有牽制。既防止一人的權力過大,又查漏補缺,已經成為了通常習慣。
此次改制,樞密院新設了四個司,長官俱都位高權重。在他們上面,依然是兩位樞密使,還有三位副使。這四司之外,還有通進銀台司、承旨司、檢詳所等獨立的衙門,因事而設。不過與四司相比,這些衙門的官員官位不高,職掌也不那麼重要。
介紹完了,杜中宵道:「新設了四司,加上其他事宜,樞密院的官吏人手會大大增加。現在的樞府有些狹小了,聖上特旨,於中書之西,擴建樞府。此事便由張昇和曾公亮兩人提領,一應需要錢物,造冊給中書,由他們撥錢過來。除了官府衙門,於近便處選地方,建官吏居所。來京的官吏,許多人都沒有住處,讓他們租房,有的人也沒錢,要有落腳的地方。」
張昇拱手:「太尉,京城裡寸土寸金,哪裡有閒地?」
杜中宵道:「樞府四周,還是有一些空地的,並不是民房。另外,可以向中書和開封府要地,他們店宅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