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39章 前線
回到御史台,杜中宵覺得有些鬱悶。其實葉縣的情況,十幾天時間,自己也了解得很不詳細。只是直覺上,覺得工廠的產生,必然會大大改變社會。提出改革,只是想化被動為主動,掌握主動權。
今天的集議,總的來說,不太成功。杜中宵的想法很難被其他官員認可,最後的結果只是大家承認了存在問題,具體辦法沒有。等過上一段時間想清楚了,再次集議。
有什麼辦法呢?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經過大量實踐,很難就有什麼萬全之法。但實踐?杜中宵搖了搖頭。現在的官員,有多少人願意去實踐找出辦法?
郭申錫道:「中丞,看今日集議,大臣們多不認為葉縣有什麼事情。改與不改,若不是有聖上的旨意,在他們眼裡只怕並沒有什麼。」
杜中宵道:「確實如此。罷了,我已經做了該做的,後續如何,不是我們該管的。不必在此事上多花心思,用心朝政上面。現在已是九月下旬,秋高馬肥,到了用兵的時節,多留心西北軍事。」
郭申錫稱是。對於葉縣,御史台注意的是查出來的大量案子,由此引出來的現在治理不可靠,到底怎麼改革,那是政事堂的事情,郭申錫並不多操心。
郭申錫離去,杜中宵回到案後坐下,閉目沉思。從今日集議看,除了少數官員,大多官員對於工廠了解不深,並不覺得要多花心思。葉縣的事情,官員們的意見是升縣為州,再多派些官員。至於底下各種各樣的改革,他們沒有興趣。
搖了搖頭,杜中宵也沒有辦法。自己入朝為御史中丞,才開始跟朝中這些大員接觸得多,很多事情現在才是個開始而已。急也急不來,慢慢看吧。等慢慢熟悉朝堂,才能真正開始。
現在不是自己在河曲路的時候了,那時自己說了算,只要認準了,立即就能開始。現在,不管什麼事情,只能提建議,可沒有做決定的權力。
鎮戎軍,宋軍帥帳,狄青對案前的劉幾道:「如今天氣已涼,大軍四合,正是出兵的時候。大軍合兵一處,攻賞移口。依鄉導所說,那裡的党項兵馬不多,想來不難攻下。到賞移口後,我們兵分兩路。我帥東路攻韋州,你帥西路攻西壽軍司。這兩處都是山間谷地,雖然有城而守,我們憑火炮,想來並不難攻取。取了這兩處之後,北出葫蘆川的路上再無強敵,可以並兵一處,掃蕩殘敵,合圍敵軍於靈州。」
劉幾道:「太尉,鎮戎軍周圍已經聚集近三十萬兵馬,党項駐軍不值一提。党項人也知道不敵,韋州和西壽兩監司都沒有多少人,而是聚集兵馬於靈州。我以為當選要地,主力迅速前出,而以側翼兵馬掃蕩四周。三十萬大軍,哪怕左右翼各五萬人,也足以攻破韋州和西壽監軍司。」
狄青道:「部署,大軍作戰,最重要的是陣容整齊,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韋州監軍司在東,西壽監軍司在西,一左一右扼守葫蘆川河谷。不攻下這兩處,我大軍前出,党項人突然繞到後背,那時可就麻煩了。我們分兵,攻下這兩處後,掃蕩其餘,再合兵攻靈州不遲。」
劉幾沉默了一會,最後只能點頭:「太尉既是如此決定,我奉命就是。」
宋軍向鎮戎軍聚集兵馬,党項早就得到了消息,針對性地做了布置。在宋軍炮下,一般的城寨沒了用處,党項放棄很多地方,聚集兵馬,建了幾個堅固大城。最大的兩個就是韋州監軍司和西壽監軍司,分扼葫蘆川谷道兩側,依託堅城固守。宋軍前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兩地。
劉幾是最早跟隨杜中宵一起練兵打仗的將領,指揮風格帶著營田廂軍的影子。換裝槍炮後,宋軍野戰能力遠強於党項軍。現在軍中馬匹又多,應當大量使用偵騎,先控制整個葫蘆川河谷。而後把大軍分成幾個軍團,去消滅韋州和西壽,掩護主力大軍出葫蘆川。
在劉幾看來,由於失去了野戰機動優勢,党項在葫蘆川谷道布置的兵馬不多。對付他們,使用偏師即可,大軍主力應該在左右翼的保護下以最快速度前出。
杜中宵指揮營田廂軍,是三分之一騎兵,三分之一炮兵,配合三分之一步兵。出兵之前,先派偵騎四出,控制整體局勢。而後在選定的戰場,與敵決戰。狄青卻不是這樣,還是按照以前的老習慣,整體以步兵為主。大量的騎兵,編成兩個各三萬多人的軍團,隨著軍隊主力前行。
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