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266章 清洗
報捷奏章送上去,朝旨回來很快。三天之後,便就到了唐龍鎮。
劉淮追授西上閣門使、果州團練使,命地方官員求訪他本族的人,以承劉淮之後。營田廂軍所有的假官、攝官,全部去除假攝二字,轉為實任遷二階。遷二階是全軍的軍官保底如此,軍功算清之後,突出的官兵再行升遷。內庫出錢一百萬貫,作為參戰官兵的特支錢。
現錢當然不會這麼快送來,杜中宵也不贊成陣前發賞,上奏錢留京師,回師之後再領。除了參戰官兵發賞外,死傷官兵的撫恤也從這裡面開支。
劉淮的屍身只能暫留唐龍鎮,地方官找到他本族的人後,再來帶回去妥善安葬。
杜中宵的精力主要花在善後上,保證一支軍隊的士氣,這個時候絲毫不能馬虎。既要照顧這個年代的思想,當兵就要領錢,打了勝仗更加要領錢,還要儘量讓官兵士氣不要被金錢所左右,其間的平衡並不容易。杜中宵做的,是把軍功分級,不再只作為一次性封賞的依據,同時與以後的升遷和待遇聯繫起來。
周肅進了杜中宵帥廳,見案上文書堆積如山,叉手道:「待制,末將得知劉將軍封賞已到,特地前來稟報。劉將軍去時,曾有遺言——」
杜中宵道:「入城之後事務繁忙,我未細問。不知劉淮臨終時託付了什麼?」
周肅道:「劉將軍言,這兩年頗得棗陽縣的賀大一家照顧,感激不盡。他自己的一些積蓄,還有朝廷發下來的賞錢,希望給交給賀大一家。可我見朝廷旨意,是要訪求他的本族人為後,將來春秋祭祀。如此一來,這錢就不能給賀大家裡,與劉淮遺言不符。」
杜中宵道:「此事除了你之外,還有誰親眼所見?」
周肅道:「當時軍兵圍著,大家都聽劉淮親口所說。後來末將也告訴了武將軍。」
杜中宵道:「武將軍如何說?幾天時間,也沒見他來找我。」
周肅道:「武將軍的意思,按朝廷的旨意辦。必定尋來的人,是延續劉淮香火,世代祭祀的。給賀大家的錢,武將軍和其餘幾人想辦法,他們湊了送回去就是。」
杜中宵想了想,道:「告訴十三郎,不必了,這錢我會從軍中專門撥出來。還有,劉淮既然有此遺言,除了送錢之外,可讓賀大一家收拾他在棗陽的遺物,留個紀念。」
周肅稱諾,又道:「還有一事,當日我們出兵緊急,劉將軍相了一門親事,雙方甚是滿意。只是走得太急,也沒給那家姑娘回個信,怕讓人誤會。此事劉將軍甚是遺憾,臨終時還提起。」
杜中宵沉默一會,嘆了口氣:「打仗總是要死人,總是要面對這些生離死別,徒惹傷心。我會寫信給隨州李知州,送些嫁妝給女方家裡,讓李知州幫忙,擇良人而嫁。軍中凡戰歿的官兵,都會如此,讓地方幫忙照顧家裡。年少而寡的,官府出嫁資,擇良人改嫁。」
周肅聽了,覺得杜中宵安排妥當,謝過之後出去了。
看著周肅離去的背影,杜中宵覺得有些難過,起身來回踱步。打仗就要死人,而且經常是自己身邊熟悉的好人,戰後勝利的喜悅,總是伴隨著這些傷心故事。
戰歿者的後事如何處理是個難題,稍有疏忽,就對不起戰場上的死難者。凡陣亡全部都是一個標準是不可能的,不然,何以面對真正的英雄?區別對待也容易惹出怨言,一樣是出兵打仗,怎麼就有人死的比別人更有價值。公平公正,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難了。
營田廂軍跟禁軍還不一樣,士兵都不是軍籍,他們在地方上有家人,撫恤更加複雜。除了錢物補助之外,還有精神層面的,比如建英烈祠。英烈祠是中國傳統,意義與後世的烈士陵園其實差不多,是對戰歿者和其家人的精神慰籍。怎麼做,誰來做,哪裡出錢,都面監很多實際問題。
這一次大勝,從石全彬就可以看出來,朝廷對營田廂軍的態度大變。戰後以營田廂軍為模板,改造軍隊和設立新軍是必然。除了換兵器,軍制變化多大還是個未知數。杜中宵希望,軍官專業化,而士卒不再職業化。對於底層士兵來說,經驗其實沒那麼重要,兵油子不見得更能打,卻會帶壞軍中的風氣。
這幾日,石全彬負責查辦俞景陽一案,這種事情他最拿手。內侍們待在皇宮裡,真正辦事的能力不一定多強,刑訊逼供的能力,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