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28章 模範農戶
看著一眼望不到邊的麥浪,杜中宵久久沒有說話。光怪陸離的唐龍鎮裡繁榮商業,總讓他覺得有些不真實的感覺,只有這一望無際的糧食,才讓人心裡踏實。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了糧食,這裡的開發才算是真正開始。糧食有了,就會吸引來人口,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
程文禮道:「知軍,去年開田五百餘頃,風調雨順,無旱無災。有了營田務的糧食,自今以後就不需從外地運糧草來了。依託營田務,今年可以開更多的田。」
杜中宵擺了擺手:「不必了,營田務的規模已經夠大了。加上今春的三四百頃,營田務已經有耕地近千頃,能夠容納兩三千戶人家,足夠了。以後再有人戶遷來,官貸牛種,讓他們自己搭夥墾田。」
程文禮一怔:「這是為何?營田務開田,可比一般小農強得多了。」
杜中宵笑著道:「可這裡並不適合營田務,對小農倒是合適。推官,人戶如何組織,地到底要如何種,要因地制宜。現在營田務開出來的土地,基本已經完全占住了河谷平地。假以時日,開溝治渠,營田務的土地大多都能澆上水,旱澇保收。那些山坡溝谷間的零星土地,並不適合營田務。而且,農戶要想活得好,便不能只種地,總要有換錢的東西。比如桑麻,家家要種,不然拿什麼換錢?這裡不宜桑,種麻的地方也不多,便要另想辦法。現在看來,最好是養羊,小農之家最合適。」
火山軍境內總的來說以丘陵山地居多,溝壑縱橫,只有營田務的一帶的河谷地區是小片平原。初期墾荒的時候,自然是有組織的營田務便利,但隨著平地被開墾,再用營田務的組織形式就不經濟了。
農業發展,第一就是提供讓人類生存下去的糧食,第二就是提供工業原料。工業原料的商業化,再來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兩者不可偏廢,相輔相成,經濟才能健康。
幾千年來,中國對農業的認識,一是糧食,再一個就是桑麻。以桑麻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紡織業是第一大工業。營田務的組織形式,對於糧食生產有利,但對於紡織原料的提供是不利的。
火山軍這一帶不宜桑,種麻的地方也不多,紡織業不發達。杜中宵的規劃,紡織業是以羊毛紡織為主。而穩定提供羊毛,還是以小農為好,農業與牧業相互補充。這一帶的地理條件,也沒有大牧場。
此時麥田種得遠比後世稀,為了充分利用地力,杜中宵命營田務前些日子在麥行間套種了大豆,此時還沒有出苗。走下田埂,從地里扒出幾粒種子看了,見發芽正常,對程文禮道:「推官,這一帶冬天太長,若是收了麥再種菽豆,便就長不成,少收了一季糧食。我們提前半月下種,收麥時正好出苗,不懼踩踏的時候,麥豆兩相宜。收了豆後,歇上一個冬天,再種一季粟米,秋後又能種麥。」
程文禮點頭:「知軍說的是。地便是這些地,種得好了,多收許多糧食。」
這就是兩年三熟制,是火山軍這裡的極限,一年兩熟是達不到的。再向北,就只能一年一熟了。營田務兩年開墾的土地,剛好麥粟輪換,基本保持了品種的平衡。本來太宗時期各地設有農師,可以總結經驗,推廣農業技術,可惜後來廢除了。杜中宵有心恢復,卻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沿著麥田向東行去,走不多遠,地里的糧食便就換成了粟米。這是冬天和春天新開墾的土地,粟米春天下種,秋天又能收一季糧食。
走出粟米地,就又是大片的荒田,間隔有大片林木。樹林是特意留出來,進行人工修理補栽的,作為營田務的界限。外面的土地,分配給移民來的人戶,自行開墾。
夏天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旁邊的草叢裡,不時飛出一隻野雞,撲楞楞地飛一會又消失不見。偶爾還有野兔,在草地上蹦幾下,警惕地看著杜中宵一行。
隨在杜中宵身邊的十三郎道:「可惜沒有弓箭,不然獵只兔兒給官人下酒。」
杜中宵笑道:「我又不是個平常吃不上肉的人,獵他們作甚?這些野物,非不得已,不必射獵。人吃肉,還是要靠養殖牲畜。以前這裡羊肉不值錢,豬肉價貴。自去年以來,營田務養了不少豬,豬肉價也降下來了。有豬肉羊肉,何必來吃這些?」
十三郎不好意地撓了撓頭。大部分野生動物,肉的口味都遠不如豬肉羊肉,杜中宵說的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