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 第924章 功成名就
更新:09-11 18:06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其他小說
周德威、王子明、趙貴、周新還有杜伏威五個連襟坐一塊喝酒,過去,五人出身都差不多,也就周德威是個小地主,王子明是個讀書人,而趙貴是個獵戶,周新是個漁夫,杜伏威只是個放豬倌。
可如今,卻一個個皆封國公,盡著紫金。
「聽說大姐夫你馬上要出任長安留守了,恭喜啊!」
周德威哈哈一笑,「都是為皇帝辦差。」他年紀稍長,而且向來穩重敦厚,過去征戰之時,雖然衝鋒陷陣時少,但多是留守策後,也是立下不少汗馬功勞的。如今北方平定,皇帝選了這位大姐夫出鎮長安城,留守西京,也看出皇帝對他的看重。
王子明是讀書人出身,以前便一直是皇帝的錢袋子管家,之前一直任民部尚書一職。而現在,皇帝已經提拔他為尚書右僕射,原右僕射杜如晦轉為左僕射。
而左僕射侯莫陳乂轉為中書侍郎加同門下平章事銜。
現如今的宰相班子,又經過了調整。
中書侍郎侯莫陳乂、房玄齡,門下侍郎魏徵、蕭瑀,尚書左僕射杜如晦、右僕射王子明,御史大夫杜淹、翰林學士承旨陳叔達、樞密使張須陀,吏部尚書屈突通、兵部尚書衛文升。
皆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宰相人數達到了罕見的十一人之多。
而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宰相由過去的三高官官,到如今的不再局限於三高官官,而是以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才是宰相。
且三高官官都空缺,只是僕射和侍郎主持省務。
另一方面,中樞也從尚書省,轉移到了門下省的政事堂,政事堂還專設了五房,有下屬官吏協助宰相們理事。
十一位宰相沒有首相次相輔相這些,而是輪流主持政事堂議事,並設有政事筆,當值宰相則執政事筆。
政事堂平時由當值宰相坐班當值,遇重大事務則召集諸位宰相一起議事商決,平時下朝後,宰相們各回本衙,處理本衙事務。
這種改變,其實也是在隋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這好比隋初時,朝廷大事是在尚書省,就類似是國wu院中總理主持,然後現在的政事堂,則相當於常wei會,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方為真宰相,就類似於加了常委銜。
群相議政,能避免權臣奸相,同時也能大大提升皇帝處理國家事務的效率。
天下之大,若是事事親為,皇帝累死也辦不完。所以他效仿明朝制度,另設通政司,所有奏摺都先送到通政司,由他們抄錄備份,然後送一份到政事堂,送一份至皇帝御書房,再留備入檔一份。
送到政事堂的奏摺,由宰相們議論,給出相應的處置方案,他們將處置的方案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外。並且根據奏章內容的輕重緩急等,貼不同顏色的紙,一般尋常事務,只貼白紙,然後是綠紙,再是黃紙,重大緊急的事務則貼紅紙。
貼紙完,再交回通政司,再次抄錄存檔,然後送御書房。
這時,翰林學士院的學士們,則要負責為皇帝先行瀏覽分類,如確認白綠貼紙的奏章分類屬實,且貼紙上的處置得當,便會代皇帝硃批轉回通政司。
通政司再按其類別,轉到尚書省,尚書省給予自己的建議或附議,再轉給相應的六部九寺衙門,對應的部寺根據宰相和尚書省的指示執行。
而對於貼黃貼紅的重要奏章,則才會送到皇帝面前過目。
翰林學士會先擬好一個目錄,簡略註明各道奏章的內容和宰相的處置,由皇帝過目。
皇帝便可據此先篩選一遍,既做到心中有數,又不錯過重大事務。
對宰相們票擬得當的奏章,皇帝會指示翰林學士代硃批通過。而對有疑惑的,則會親自研究,甚至做出指示,由翰林學士代批旨意。
若是對宰相票擬處置不滿,也可否定,打回讓宰相重擬,或直接給出自己的處置結果,交由宰相商議。
最終形成決議,則還是要交由中書擬詔,門下審核,尚書執行。
翰林院學士在這個決策層里,充當的是皇帝的秘書角色,甚至是智囊顧問角色。
中書門下政事堂,是最高決策中樞,而皇帝則是最終決策人,但門下省又負有最終審核權。
層層架構,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