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巨宦 之五十三京官亂
再求月票……
尚若水是禮科給事中,在很多人眼裡,他是一個正直無私的言官,年已三十七,而沒有貪墨的記錄,他對自己的這份清白也很滿意。/www.yibigЕ.com/雖然對於錢財他不是沒有需求,只是比起金錢來,他更愛惜自己的名聲與仕途,所以一直壓制住自己的慾念,拒絕來自外地官員的孝敬,一切條陳奏疏都按照士林的輿論方向來擬,因此博得了士大夫的一致好評,不久便升做了科長。
可是言官的俸祿實在太低了,他家裡有五個孩子,還有三個老婆——一個大的兩個小的,此外還有一個老傭人和一個侍婢,按照北京的物價水平,他的那點俸祿就算每天供家人吃白米飯也不大夠啊。幸虧他有個好父親給他留了幾百畝地可以收租,老婆嫁給他時又帶來了一些嫁妝,可是在明朝,幾百畝地的田租收起來其實不多的,輾轉匯到北京那錢就更沒剩下多少了,很難讓他過上體面的生活,而靠老婆嫁妝的話那是坐吃山空。
怎麼辦呢?作為一個決定以仕途為生命的官員,尚若水很痛苦,他需要錢,可沒有來錢的門路,直到四年前,有人告訴他,在老家替他打理田產的弟弟把他的幾百畝地給賣了跑南洋去了,尚若水一聽氣得差點暈了過去——他是那樣信任他這個比他小十五歲、由他拉扯長大的弟弟,兩人名為兄弟,實如父子,所以他才會那麼放心地把家裡的田產交給他。
「沒想到幾年沒見,若正居然學壞了!」
但過了九個月,南方忽然匯來了一大筆錢,竟然是白花花的三千兩銀子!一開始尚若水還以為是哪個貪官給他行賄呢,黑著臉要拒絕時,來人道:「尚老爺,小的不是外省官員派來的。小的是幫二老爺匯銀子來的!」
「二老爺?若正?」
他再看那銀子時,才在裡頭找到了一封書信,果然是尚若正的筆記沒錯。原來尚若正當初並非私吞了哥哥的財產,而是因為看到開海局勢大好,被同鄉說得心動,就想下海去闖闖。只是想以乃兄地性格,先跟他商量那定然是不許,而且從老家到京城,一來一回的也耽誤商機,所以竟然先斬後奏,賣了田產跑到南洋去淘金,結果一到呂宋,本錢就翻了兩翻。
其實尚若正才智也只是中等,不算很會做生意的人。只是這兩年的形勢實在是太好了,很多人空手到上海一撈都撈得到一把把的金子。尤其在開海的前期,李彥直吩咐市舶司總署以及東海南海各艦隊要適當照顧在職官宦及其家屬。這一點就為尚若正減少了許多生意上地阻力。他哥哥是京城有一定影響力的言官,尚若正雖不仗勢欺人,但把這層關係亮出來,上海市舶司總署、安平鎮商會和哲河商會就都敬他三分,許多出來經商的京官家屬也都來和他結交,這群人漸漸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互相幫忙又互相照應,有了這樣一個保護網,等閒的坑蒙拐騙之輩就不敢輕易上門。而尚若水的地位又成了他的誠信資本,這生意就更好做了。
也就在同一年尚若水升了言官科長,這個官職位雖然不高,但權力卻大,「罵死宰相不賠命」,想批誰就批誰,想斗誰就斗誰,極不好惹!
大哥官運亨通,二弟就生意興隆。這中間的微妙關係。要跟外國人解釋起來得長篇大論,但只要是中國人,也不用解釋就應該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尚若正通過各種關係。賤價買到了一座出產香料地小島打理。光是這座小島。每年地固定進益就有上萬兩地白銀。跟著貨滾貨錢滾錢。只三年光陰尚若正就成了擁有五個小島。又在婆羅與哲河分別置辦了五間店鋪。從一個京官家屬變成了一個南洋大財主。尚若正把其中地三座小島、兩間店鋪轉到了哥哥名下。並將島契、店契轉送北京。
哥哥升官。弟弟財。正是兩得其美。
尚若正也是個顧親情地人。更何況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財和他兄長地地位有偌大地關係。所以第一年賺到錢後就送了三千兩銀子北上。半年後翻倍。第二年又翻倍。然後就固定為每半年匯將近一萬兩地銀子去北京。
作為一個儒生應有地臭脾氣。尚若水一開始聽說弟弟不讀書卻轉行去經商後指著南方把他痛罵了一頓。恨他不爭氣。但五個月後收到第二筆共五千五百兩銀子地匯款時。他不說話了。再過半年又收到了一萬一千兩銀子。這時尚若水終於頷說:「若正啊。雖然輕浮了點。但本質還是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