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六二八章慈禧玉棺

更新:09-15 09:04 作者:北域神燈 分類:都市小說

    產自滇緬一帶的翡翠又稱為硬玉,而和田玉屬透閃石,是軟玉的一種,二者在產地、性狀上大相徑庭,際遇也不盡相同。

    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彩雲之南的翡翠玉最初並不被人們當作玉,就像「藍田」、「田黃」一類的美石,只是勉強稱之為玉。

    但到《閱微草堂筆記》成書時,已經被視為珍稀之物,其價值遠遠超過和田羊脂玉這樣的真玉。

    紀昀還感慨,前後不過相距五六十年,翡翠的物價已經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

    《閱微草堂筆記》成書於乾隆五十七年,紀昀歿於嘉慶十年。

    按他的說法,翡翠當時在京都傳播了五六十年,也就是說初傳入應該是在乾隆初年。

    「艷奪春波,嬌如滴翠」的翡翠及翡翠製品逐漸成為宮廷顯貴們的新寵,在他們的帶動下,民間也開始注意起這種新興的玉石,價格一路上揚。

    艷麗晶瑩的翡翠飾品與個性鮮明、性喜華貴的慈禧可謂相得益彰,這也許正是她對翡翠這種「綠玉」青睞有加的原因吧。

    其實慈禧不光喜歡翡翠,事實上對於玉,她都喜歡。

    不管是軟玉還是硬玉,在她看來,都是能夠彰顯她華貴身份的寶物。

    在她的陪葬品以及運到富城行宮的那些物件之中,玉器都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新館內陳列的眾多奇石中,有一塊並不起眼的大石頭,而它卻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和田玉」。

    早在中國地質博物館還位於羊肉胡同時,「慈禧和田玉」就高高地矗立在大門的進口處,成為地質博物館唯一的「鎮館之寶」。

    慈禧和田玉」材質為和田青玉。

    和田青玉在和田玉中硬度最高,玉質細膩溫潤、玉色深重且純正一致,整體呈現剛勁之氣,寓意基業長青,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國璽的主要選材。

    代表清王朝最高皇權的清二十五方寶璽中,有13枚都是青玉玉璽,所以和田青玉是名副其實的「帝王之玉」。


    和田青玉不僅受歷代帝王喜歡,就連統治大清國近47年的「聖母皇太后」慈禧也視它為摯愛,據說慈禧對和田青玉的喜愛已達顛狂的程度。

    慈禧太后一輩子飽受內憂外患,兩次被迫離開京城逃命他鄉。

    到了1905年,她好不容易挨過了七十壽辰,知道時日無多,就像千古帝王彌留時的想法一樣,打算找一個自己能夠在萬年後也能永遠安身的大玉棺。

    或許是喜歡緬甸綠色翡翠的緣故,慈禧也瘋狂喜歡上了和疆出產的和田青玉。

    於是,這個尋玉的任務就落到了和疆官吏的頭上。

    但是,和田地區玉龍喀什河中的籽料塊頭通常較小,無法滿足制棺的要求,所以只能到產玉的崑崙山上去尋找。

    製作完整的玉棺需要非常大塊的玉材,即便是在被譽為「群玉之山」的崑崙山上想找到符合要求的玉材也絕非易事。

    好在匠人們踏破鐵鞋,終於找到了這樣一塊龐大的和田玉山料,它長約三米,寬約二米,厚約一米,足足有二十來噸重。

    眾所周知,乾隆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圖》是中國古玉器中的「巨無霸」,才重約五噸。

    當年,玉工將這樣一塊玉料從和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運到帝都就花了至少三年時間。

    據清代一首名為《瓮玉行》的詩記載:

    運輸這塊大玉料,需要使用軸長11米的特大專車,前面用一百多匹馬拉車,後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運,遇到冬天則潑水結成冰道在上拽運,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

    那麼,運輸這塊二十來噸重的玉料又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呢?

    在那個沒有機械工具、沒有公路交通、運輸極為不便的年代裡,匠人們要把這個龐然大物從山上運到山下,再運到京師,真可謂:

    難於上青天。

    由於史料的缺乏,不僅運輸情況不明,而且大玉的具體產地也不得而知。

    我們只能根據和疆和田玉的史料記載,推測慈禧和田玉最可能的產地是西崑侖山中的密爾岱山,就是與《大禹治水圖》山子產自同一地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玉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折騰到了山下,又好不容易運到千里之外的和疆庫車的時候,噩耗突然從



第二六二八章慈禧玉棺  
相關:    萬古天帝  神級修煉系統  雷武  獵戶出山  重生1990之隱形富豪  
下面更火
搜"鑒寶秘術"
360搜"鑒寶秘術"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