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戰將光明軍的主力消滅掉,逃出去的少部分光明軍不足為懼,就算這些倖存的光明軍聚集起來,也是驚弓之馬,聯軍四部每一部都能對付得了,所以在這一戰後,聯軍四部直接分散開,各朝一個方向前進,搶占潼州、宿州的地盤。
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清楚一個事實,在光明教被消滅掉後,接著需要考慮的便是這帝君之位。
方旭在周樹和其他忠君派的大臣扶持下登上帝位,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真實情況卻是周樹和忠君派大臣掌握朝政大權,方旭這個帝君形如傀儡。
更嚴重的是,朝廷現在能夠掌控的區域只有臨州,甚至臨州個別區域也被當地世家控制,聽調不聽喧,在臨州之外的十州,除了信州在光明教手中,其他州都在世家的掌控中,面對實力已經降到最低點的大黎帝國,各大世家都有取代方氏統治天下的心思。
然而不但身為帝君的方旭對此沒有感覺,其他帝子帝孫們心中也幻想著光明教被消滅後在世家的支持下自己能夠將方旭取而代之,根本沒有去想其他世家欲將方氏取而代之。
方氏嫡系已經墮落到如此,不但一個先天宗師都沒有,連看清局勢的人都沒有幾個。
明白方氏的大黎帝國將要覆滅的有志之士紛紛離開這個他們原本以為的夢想之地臨州,向大黎帝國其他各州前去,投靠各大世家,希望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最後拼一個從龍之臣。
很明顯,向袁州而去的有志之士最多,現在王朔「戰神」之名還沒有傳出潼州,但是在大部分人眼中王朔是最有可能取代方氏統治天下的人,有志之士自然選擇最有可能成為帝君的人投靠過去。
曾有人道:「雲氏治下一郡守,不如王氏治下一小吏。」
在許多有志之士眼中,雲氏是天下(掌控大片土地的)世家中最弱的一個世家,也是最沒有希望統治天下的世家。
話雖然如此,偏偏向澤州而來投靠雲氏的有志之士卻僅次於向袁州而去的有志之士。
其實這對於天下間有志之士來說也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各大世家傳承數百年乃至上千年,不但族中人才眾多,其下面附庸的小家族也有眾多人才,各大世家選用人才時最先考慮的是自己人,其次是袁州本地人,最後才是這些外人。
而雲氏是世家中底蘊最差的,明面上掌控一州之地,只比王氏掌控的土地少,「自己人」不夠,只能大量挑選外人來擔任各地官職,甚至雲氏在澤州城和雲華城建有招賢館,為有志之士加入雲氏提供方便,所以一部分有志之士感覺到袁州獲取不了出人頭地的機會,便跑到澤州來,順利的通過招賢館加入到雲氏麾下。
他們來澤州的目的不單單是成為雲氏麾下一官吏,而是打著通過雲氏這個平台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從而吸引到王氏、蒙氏等世家的注意。
雲逸也明白這其中原由,不過雲逸相信,只要雲氏的實力慢慢展現出來後,這些暫時加入到雲氏麾下的有志之士會向自己獻出忠心。
回到潼州戰場上,一場大戰後,聯軍四部分路揚鑣,各自朝著自己的方向搶占地盤。
賀州軍的目標是與賀州接壤的潼州東南部,朝廷官軍的目標是與臨州接壤的潼州東部,袁州軍的目標是與欽州接壤的潼州東北部和宿州,惠州則一路向潼州西部前進。
聯軍四部袁州軍、惠州軍、賀州軍、朝廷官軍準備瓜分潼州、宿州的土地,而加入到這場土地瓜分盛宴中的還有萊州軍和欽州軍,萊州軍幾乎已經將潼州南部約占潼州五分之一的土地占領,正在向北方前進,欽州軍也將與欽州接壤的宿州東部占據,約占宿州土地的六分之一。
打是不能打,雖然之前光明軍的戰鬥中袁州軍損失損失比較嚴重,王朔的五千猛虎騎殘了,布軍也損失萬人,但是這一戰也讓其他三部看到袁州軍的實力,其他任意一部也不是袁州軍的對手,除非其他三部聯合起來,可惜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朝廷和世家不對付,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不能打,那就只能靠速度搶,誰的速度快,將地盤占了,那這塊地就是他的。
袁州軍、賀州軍、朝廷官軍三部都已經確定好自己想要的地盤區域,那些地盤都是與自家接壤或者靠近,唯有惠州軍,還沒有做好決定,惠州軍在看到其他三家分別往三個方向走後,自家不能選擇這三個方向,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