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風流 第五七五章 現實很殘酷
楊廷和最近確實過得很舒坦,內閣六部的全面改組讓他順理成章的握住了外廷的權柄,成為內閣首輔之後,他已經是外廷第一人,當之無愧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對於這個結果,楊廷和是有期許的,但他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這麼突然。無數次想著劉瑾倒台之後的時局變化,無數次想扳倒劉瑾,終因種種原因沒能親手送劉瑾去死,這一點不僅是自己的遺憾,也是恩師李東陽的遺憾。
很久以前,李東陽便跟他說過,劉瑾一日不除,他便不會致仕,哪怕是死在任上,這句話也有親手扳倒劉瑾之意,猶言要報正德登基時被劉瑾廷杖群臣,罷黜內閣之仇。如今劉瑾倒了,但起關鍵作用的不是李東陽,也不是被寄予厚望的自己,而是宋楠,可想而知,恩師心中的遺憾還是挺大的。但他畢竟心愿已了,所以立即選擇了致仕,兌現了諾言。
不過楊廷和倒是並不覺得有什麼遺憾,問題不在於誰扳倒了劉瑾,而在於劉瑾倒台之後誰能得到更大的好處,無疑外廷是最大的贏家。
楊廷和做了不少功課來分析,劉瑾死後,內廷張永不足為慮,此人可沒什麼太大的本事和膽量,勛貴們忙著撈錢圈地,他們也沒多大出息;唯一可慮的便是宋楠,他有著不少功勞在手,且有英國公府為後盾,有些難以左右,但因為他身份的特殊性,他永遠不可能成為領導群臣的角色,因為他沒有資格。
對楊廷和而言,首先需要穩定住外廷文官,恢復弘治年間文官抱團的強勢態勢,為此他不惜冒著很大的風險推薦了不少看似資歷不夠的人擔任內閣六部要職,便是要徹徹底底的將外廷改造成一個如臂指使的團體,他知道外廷中興的關鍵便是要抱團,萬不能被分割分化,否則便像劉瑾活著的時候,外廷根本就是散沙一盤,毫無建樹。
李東陽臨走時跟自己長談了一番,他建議自己跟宋楠保持合作的關係,最起碼是不要敵對,更要楊廷和讓外廷保持一種謙恭的態度,不要咄咄逼人。楊廷和頗不以為然,他認為正是外廷的態度不夠強硬,才讓外廷在這數年時間淪為被人欺凌的地步,讓很多人對外廷失去了敬畏。他所要做的便是扭轉這一切。
在外廷大換血的時候,楊廷和其實很怕宋楠插一槓子,以前劉瑾在時,每一個重要的人事任命都需要激烈的博弈,現在劉瑾雖然死了,如果宋楠指使張永在披紅時給皇上吹些風,恐怕像費宏他們的任命是絕對通不過的。
然而事情卻順利的要命,宋楠不僅毫無插手的**,反而告假回家待了一個月,這是多麼寶貴的一個月,正是大洗牌的時候宋楠竟然出此昏招,足見宋楠缺少了政治上的大智慧。
楊廷和當然不會認為宋楠對朝堂上的一切變化懵懂無知,但宋楠不出聲不出頭,便是表示他不懂局勢的微妙和時機的重要,楊廷和相信,在外廷大事安定下來之後,宋楠遲早會後悔他在這時候沒有發力干擾自己重組外廷。而到那時,塵埃落定,宋楠也沒有說話的權利了。
為了讓外廷文官們增強信心,楊廷和決定先做些動作來宣告外廷今非昔比的影響力,增強新文官集團的自信心。沒有什麼比逼著正德做幾件事情更合適的了,所謂文死諫武死戰,文官們只要能逼著皇上接受意見,便同武官們砍下敵人的頭顱一樣是無比榮耀之事。
於是楊廷和率群臣上奏拆除豹房,恢復日講,重開早晚朝議事制度等等,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是經過楊廷和深思熟慮的,一來理由冠冕,這些奏議都是打著為社稷江山著想的旗號,二來,也表達對皇上登基以來一些行為的糾正。
皇上大婚的事情,其實倒不是楊廷和特意要逼著正德做什麼,而是大明朝的皇帝一般十六歲便要大婚,這既是規矩,也是為了大明朝江山穩定著想;皇上早日成婚,便可早日有後。有正統為嗣便破滅了諸如安化王之類懷有異心的人有所圖謀,群臣奮鬥的動力也有提升。皇上有無後嗣對整個大明朝而言都意義重大。
鑑於皇上嬉戲成性,身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不得不作出決斷,同時為了不過於強硬,楊廷和巧妙的選擇了從後宮入手,借後宮張太后之手給正德施壓。同時,楊廷和又想藉此獲取些好處,於是和張太后包辦了皇后的人選,選擇了張皇后的侄女兒作為皇后的唯一人選,從而加強和太后之間的關係,達到壓制正德的目標。
楊廷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