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 六四二 平生只負雲山夢(3)
更新:09-01 18:04 作者:美味羅宋湯 分類:軍事小說
尹如松早已經知道這個考察隊的配置比較大,因為各行業的人幾乎都有。經世大學地理系也有好幾個熟人參與,多是在地圖繪製和地質土石方面名聲在外的講師、副教授。直到他真正以考察隊員的身份入住天津基地,開始臨行培訓,才知道這是一支多大規模的隊伍。
整整三百人!
尹如松在學校,就算上大課也沒見過這麼多人。
非但人數多,訓練內容也十分詭異。如果說野外救急,尋找野菜還算是為了在化外之地求生必備,但是所有人都要學習火銃填放,學習列陣,這就有些奇怪了。難道還要跟化外之地的野人打仗不成?
三百人中本就有五十名各軍抽調出來的精銳戰士,等上了船還有二百海軍,這樣的戰力應該沒有問題了吧,為何還需要這幫文弱持兵戈呢!
尹如松雖然不滿,但皇命不容違背,尤其是領頭的那個上校軍官看起來不是善茬。
「我要的是五十名工兵,是工兵,不是輔兵!」肖土庚硬生生地頂著帶隊來的輔兵隊長,不肯接受他的報告。工兵作為專業兵種,還沒有完全在各軍普及,以至於總參謀部里很多參謀對此都沒有清晰認識,認為工兵不過就是技術好些的輔兵。
火器營出身的的肖土庚卻很清楚兩者之間的能力差距。輔兵說穿了是不合格的戰兵,但工兵卻是有一技之長的匠人。在化外之地,有數百名文弱,只靠五十個戰兵精銳和兩百名海軍水手修建營地,說不定木頭往哪邊扛都不知道,必須要有專業的工匠指點安排。
營中雖然也帶了工匠,但大多是木匠、泥瓦匠之類做細活的匠人,要統籌建立一個營寨,甚至可能是一座城池、港口,他們也就力不能逮了。大都督府考慮到這點。也就認可了肖土庚上校的要求,只是調派期間船隊起航的時間又要拖延了。
尹如松這才發現自己登上了一艘不知何時起航,不知何時規程的大船。好在家中父母有兩個弟弟照顧。而且自己在大學的薪金會繼續打在銀行戶頭,妻子賢惠持家,肯定能夠照顧好上上下下一家子人。
「我們這回出去,能往國內帶信麼?」尹如松問出了許多人的心裡話。
肖土庚有些意外,道:「這次只是考察。又不是上戰場,為何不能帶信?最多就是路途遙遠,耗費時日較長罷了。」
眾人聞言這才放心,不過看看日益準備物事,卻覺得這比打仗還要繁複一些。
崇禎二十三年九月中,北風起。三艘大福船組成的船隊帶著各種工具、農具、軍械,以及從菜農到副教授的各色人等,啟航出海,漸漸將天津港拋在身後。
對於這次意義非凡的遠航,周應期周閣老親自到了天津,代表皇帝為考察隊送行,頓時就將這次看似平常的考察行為升華到了國史的高度。
海船在海上乘風南下。只有路過登萊時才看到陸地,其他時間走的都是最近航程。這正是宋應星隨手發明六分儀對人類航海史的貢獻。
崇禎二十三年十月初,船隊到達台灣北端的基隆縣,略加休整之後,許多人選擇了從陸路前往台南,順道可以緩解對土地思戀,對某些博物系的師生而言還可以做一次台灣考察,採集的樣本也方便送回北京。
尹如松原本的目的就是考察蠻夷人文。探討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相互作用,自然不可能為了貪圖早幾日到達台南而繼續坐船。
福建水師派來接應的船隊由大小百餘艘艦船組成,讓人以為南洋界面不太平。實際上卻是福建水師鍛煉實習水手,順便進行拉練而已。
真正不太平的是陸路。
何斌受命擔任台灣知府後,一方面從大陸移民,開墾台灣肥沃土地,種植甘蔗、水稻、玉米等作物。一面又大量徵用當地原住民作為勞動力。承擔運輸、修路等重體力勞動。這些原住民都是部落戰爭的失敗者,如果不接受何斌的奴役,就要面對其他原住民的獵頭,日子苦不堪言。
一國之內。若是漢人占絕大多數,或是蠻夷占絕大多數,都不會有內亂。最怕的就是華夷持平,互不買賬。而且漢人的生產力遠高於台灣土著,直接導致了生產資料和土地的爭奪。又有一些原住民村社不講規矩,對漢人展開獵頭,由此產生了讎隙。
就連之前相信閩台同祖的大肚王國,都從熱忱歡迎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