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緣 《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九)
布袋和尚為五代時期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其族籍,自稱契此,號長汀子。自稱彌勒轉世應化,並留下諸多神異,如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化,把別人供養的東西放進布袋後,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而那布袋又是空的等等。還留下許多著名的偈語,如:「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等等。其辭世偈就再次強調自己為彌勒轉世,「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由於其在世時詭異的行蹤和諸多超凡脫俗的偈語。後人也就廣泛地認可了其為「彌勒轉世應化」的說法。並將其身著僧侶裝,笑口常開、體態胖大,眉皺腹凸的形象塑造出來,當做神明來供奉。因而,人生經歷出於南天竺婆羅門家族的彌勒佛(菩薩、羅漢),由於布袋和尚的「彌勒轉世應化」之說,也給這尊佛門的神明添加了諸多中國版的內涵和形象。
在漢傳大乘佛教的寺院裡,其大雄寶殿常供奉著三尊大佛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佛」。由於地域、教派的差異、經典(譯文)版本的歧義等因素,對於這「三佛」的釋義也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三種,三世佛(也稱「豎三佛」),即燃燈佛(過去)、釋加佛(現在)、彌勒佛(未來);三方佛(也稱「橫三佛」),即阿彌陀佛(西方)、釋加佛(中)、藥師佛(東方);三身佛,即盧舍那佛(報身)、毗盧遮那佛(法身)、釋加佛(應身)。由於在「三佛」排序的差異,對於彌勒佛的身份,也有差異。有些教派認為彌勒既然是個未來佛,那現在就不是佛,而是菩薩。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則認為,彌勒現在就是佛,只是未來未到,尚不能掌管未來而已等等。還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認為,彌勒佛已經在掌管著未來,未來並不遠,積德行善的人來世(指死後)就去了未來世界等等。還有一些教派則把「彌勒」定格為「羅漢」品階的神明(如前面我們提到的十八羅漢中,有些不認可降龍、伏虎二羅漢的教派,就是以達摩多羅和布袋和尚來替代的)。說法眾多,紛紜不一。
按照佛經的說法,有一些神明在修成佛陀之前,其經歷就是做菩薩的,如思惟菩薩來歷,就是取材於佛祖釋加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六年,悟徹菩提的故事。不過一個神明從次一級的神明往更高一級的神明發展,人們膜拜的一般都是最高階的神明。而「彌勒」的身份,因教派差異,則被信徒們以「佛陀」、「菩薩」、「羅漢」這三種方式來供奉。而布袋和尚做為「彌勒」的另一種形象,則使信徒們對「彌勒」的供奉又增添了新的形式。如在一些寺院裡,常常有兩個地方供奉彌勒,一是大雄寶殿常供奉著三尊大佛像「三世佛」中有彌勒,這個彌勒屬典型的佛陀造像,頭上有肉髻,有右旋螺發或水波紋發,兩眉之間有白毫或無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帶衣等等。除此之外,還另外設一個彌勒殿,專門供奉彌勒。這裡的彌勒就是身著僧侶裝,笑口常開、體態胖大,眉皺腹凸的布袋和尚造型。很多彌勒殿一般都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有單獨的「彌勒殿」專門供奉布袋和尚造型的寺院,一般都是認可「彌勒」的「佛陀」身份,或認可其既有「菩薩」身份,又有「佛陀」身份的不贊同「彌勒」的「羅漢」身份。而認可「彌勒」為「羅漢」身份的教派,就不會再認可其「菩薩」或「佛陀」的身份,我們前面提到過,具有「羅漢」身份的神明,被定格在了「羅漢」的神明品階)。
布袋和尚的造型由於成了中國版的彌勒佛(或稱菩薩、羅漢,因教派而異),
已經超越了僧迦類法師的範疇,並且走出國門,在日本佛教中,被列為七福神之一。故彌勒除了佛相、菩薩相造型以外,還多了個以布袋和尚為原型而塑造的僧侶像,見到這樣的僧侶像,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異,稱其為彌勒佛、彌勒菩薩或彌勒羅漢都可。
僧迦類法師的裝束打扮和羅漢一樣,都為僧侶裝,區別是面部形象多為漢人。也有一些僧迦類法師因為有西域的籍貫背景,也具有深目、高鼻等面部特徵。所以有些喜歡搞佛像收藏的朋友就常常為手中具有西域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