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緣 黃大仙 鐵拐李 漢鍾離 何仙姑
本書除了主角以外,因故事布局的需要,還用了《封神演義》中沒有的幾個神仙,這就是黃大仙、鐵拐里、漢鍾離、何仙姑。但是,在書中沒有寫明他們的出處,而是直接讓他們以神仙的面目出現,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書中的其他人物,都克隆自《封神演義》,若有人對他們的來歷有異議,自然可以往《封神演義》的作者身上一推了事。但這幾個人不同。因為道教的很多神仙,來歷都是本糊塗帳,說法很多。所以在這裡寫出專門的章節來介紹他們。
一、黃大仙
黃大仙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去普遍敬奉的一位區域性大神。建國後,大陸上對黃大仙的信仰已日漸衰微。但是由於出身於東南沿海的廣大地區華僑甚多,所以,這位黃大仙隨著華僑的足跡,走向世界,成了僑居海外的華夏名神。在香港,黃大仙更是當地第一大神,在香港,去黃大仙廟觀光,不需要打聽,查一下九龍黃大仙區即可。政區竟然以大仙命名。可見影響之大。有黃大仙區,就有黃大仙站。下車幾分種就能走到黃大仙廟「赤松黃仙祠」。這裡天天都是朝拜者如潮湧,盛況非常。
這黃大仙到底是怎麼來的?關於黃大仙的來歷也是有很多種說法,這裡簡說一下兩種主流說法。
第一種說法,說黃大仙是晉代道士黃初平,是浙江金華人,他「叱石成羊」有術。《金華府志》卷二十二《仙釋》記載:
晉,皇(黃)初平,蘭溪人。牧羊遇道士,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兄初起尋之四十餘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見。問:「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江。」初起視之,但見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絕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後還鄉,其族盡亡,乃復去。初平別號赤松子云。
黃初平因別號赤松子,所以有些黃大仙廟門前的稱號上帶上「赤松」二字。金化北山於晉代就建有最早的黃大仙祠,赤松觀。曾號稱江南道觀之冠。但現在剩下的遺蹟已沒有當年的那種規模。但是就是這一種說法,也引伸出其它說法,一說,黃大仙是神農時的雨師。另一說黃大仙指的是兩個人,是指黃初平、黃初起弟兄二人。但這兩種說法的公認程度不高。
香港供奉的黃大仙就是這一種來歷。黃大仙廟門前的大石坊上寫著「金華分跡」,意思是:金華是黃大仙的仙鄉,這裡是金華祖廟派生出來的分廟。
第二種說法來自於《歷代神仙通鑑》,是在第一種說法的基礎有所重新加工。事跡相同,但把時間提前了幾百年,貫籍也不是金華,而是東周時的晉國人,又衍生出黃初平成仙后的一些事跡。說「初平歸淮陰黃石山,改名黃石公」。後來來到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的一個橋上,成了圯上老人,誨教張良。圯上老人教誨張良的事情在《史記》中的《留侯世家》篇里有詳細記述:
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張良熟讀兵法,助劉邦奪得天下,被劉邦譽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傑。後來「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
本書黃大仙的來歷採用的就是這種說法。
關於黃大仙的來歷還有幾種說法,因不是主流說法,這裡就不多說了。
二、鐵拐李
鐵拐李、漢鍾離、何仙姑既是中華民族民俗之神八仙中的人物,又是道教神祗上、中、下八仙里,中八仙里的人物,由於本書只用了八仙中的這三人,八仙的傳說就不在說了。只說這三個人。
鐵拐李的來歷可以說是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