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人生 328 大國重工
328大國重工
大國重工,強國之基。
然而中國的重工著實有些尷尬。
你要說他工業差勁,他也能造出神舟飛船,兩彈一星這樣的尖端科技。
可你要是說中國已然是工業強國,這顯然又並不妥當,畢竟不說其他,單單一個發動機就難住了中國不知道多少科研工作者。
現代重工業的基礎其實爭得僅有兩點,一個是加工精度,這與技術有關,也和人有關。
要知道,在幾百年前,中國古人就有微雕技術,一顆米中便可雕出世間百態。然而到了近代,國人不知從何時起就把這些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東西通通丟掉了。
丟掉手藝還在其次,關鍵是曾經代代相傳的那種匠師傳承也丟了。那種精益求精的追求不見了,工業突然就變成了科學家的事情了。而技術工一下就在國內價值體系中失了地位。
世人皆以科學家為貴,而技術工則鄙之。這種價值取向使得去做工人的都是最不入流的人,但凡有其他選擇的,絕不會有人幹這種事情。
然而事實上呢,人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生物。陳學謙前世就曾聽聞,在日本有人可以用手感應出一個最精密的車床平整度是否合格。
這種技藝必然是需要天賦的,可在中國,這樣的天賦根本不可能發覺出來。因為這樣的天賦並不會給他帶來機會和成功,他想要改變命運,唯一的途徑還是只有讀書。
試問這樣的一種價值體系,如何能培養出多元化的人才?
而這恰恰是中國教育最最致命的弊病所在。
無數的公知,改革家提出花樣百出的教育改革,可事實上他們的這些改革從根本上都沒有脫離一種被我們批判多年,而今卻又大行其道的思想。
「知識改變命運」其實不過是另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罷了。
當讀書成為一切上升之道的唯一晉升之階,那麼此時就無從談起什麼多元化人才,甚至都談不上所謂的人才。
因為但凡這種體制出了人,大多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沒有差異化,沒有針對性的教育,只會讓所有人最終都成了一般模樣。
或許他們中有些人確實天賦異稟,精通應試體制的一門,最終進入某所大學深造。
可這樣的教育事實上抹滅了更多人的其他可能,最終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會事實上淪為失敗品,投身到一個其實沒有任何門檻的崗位當中去。
便以陳學謙前世所學的建築為例,2016年時,陳學謙從業十年,經手,接觸過的建築項目不下20個。碰到過的設計院不下10個,可看看那些畫出來的圖紙,基本都是東拼西湊,這抄一點,那當一些,要說真正有自己想法的幾乎沒有。
這些人當中並不缺乏結構工程師,建築師這樣站在一個行業頂端的人才。可陳學謙看到的沒有絲毫創造性,他們其實不過是另一種意義上流水線工人。
現代工業的流水線生產確實有其強大之處,但它也讓人喪失了自由發揮的餘地。
就是因為中國這樣近乎僵化的教育機制,使得國內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面對其他國家人才時,總是缺乏了一股靈性,少了幾分深度。
因為在中國的教育機制中,強調的始終是全面,毫無特點的培養方式。
在高中時代,因為中國人口龐大,而教育資源有限,如此,教育改革其實只能換湯不換藥的採用淘汰制。
這個制度不考慮你能學到什麼,僅僅是區分出你對這種體制的適應程度。你比別人更加適應你就上,不能,那麼對不起,不管你是不是有特殊才華,你都只能被淘汰。
可是更加可怕的是,即便你幸運的通過了這種幾乎災難的篩選機制,獲得了寶貴的教育資源。你會發現,在這裡,你所學的還是像曾經一樣。
或許是你是學建築的,但你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英語,或許你是學中文的,可你要是不會高數同樣不能畢業。
這些荒唐的且不去說,就是專業課,也是極其陳舊老套的萬金油,還是無所不包,又無一深究。
學校這樣做,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學生到底適合學習什麼,所以它就索性什麼都教一點。然後等你走出校門時才發現,自己幾年所學課程幾十門,沒有每一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