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築2005 【854】ARM和自研
更新:01-17 09:48 作者:雨雪紫冰辰 分類:都市小說
eda軟體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讓晶片設計方(海思、高通、聯發科等)在電腦上進行設計、驗證,同時會直接和晶片製造方(三星、台積電等)進行連通,設計晶片,首先要在軟體上跑通,才會去流片。
這個設計、製造過程中,使用的eda軟體會積累海量的經驗數據,這也是eda軟體很難替代的一個重要原因,天然具備壟斷性。
目前國際eda軟體主要被ynopy(新思科技)、tor三家公司壟斷,都是丑國公司,是後世卡脖子的重要領域。
也有國產廠商在做,比如華大九天、概倫電子、廠立微等,但目前不具備可替代性。
手機oc設計主要是ynopy公司,與高通總部一樣都在加州,古詩詞公司早就購買了軟體,最近嘗試在大唐那邊原本處理器基礎上進行研究修改,與ynopy一直都有聯繫,高通有一定概率是從這家公司聽到了風聲。
ar是一家英國公司,主要商品就是ar指令集架構。
電腦運營,本質上是軟體在硬體基礎上進行運算,指令集架構可以簡單理解為是在軟體、硬體之間溝通的一種語言、規則。
假如指令集架構的內容是加減乘除,那麼硬體就負責把加減乘除的電路做出來,軟體用加減乘除開發各種功能和軟體,雙方都按照這個規則發展,彼此就不用管對方想幹嘛了,大大提高效率。
指令集架構是計算機大規模使用的基礎,在此之前,換個電腦型號,原本的軟體就得重寫,有了指令集之後,遵循同樣指令集的所有硬體設備都可以運行所有遵循同樣指令集的所有軟體,這才有了計算機的大規模推廣使用。
1964年ib發布了第一台用上了指令集架構的ye/360大型電腦,當初的賣點就是換電腦後不用重寫軟體。
1981年,ib發布了自家第一台個人電腦ib10,延續了指令集概念,這款電腦採用的是英特爾8088處理器,這款處理器是英特爾8086處理器的閹割版,ib10大火成功之後,個人電腦市場進一步發展,為了保證延續性,滯後的歷代處理器都採用了同樣的指令集架構。
英特爾的後續處理器的命名延續了8086的名字,比如80186、8086、80386……因此,這套架構被稱作86架構。
個人電腦發展之初,ib話語權非常大,發現自己搞出來了指令集架構之後,電腦的門檻降低了,處理器廠商的重要性大大提高,為了避免自己從爹變成兒子,於是讓英特爾把86架構授權給了其他廠商,其中就包括ad。
後來,ib就發現自己多了兩個爹。
這套架構一直延續在目前和葦慶凡重生前記憶點,所有英特爾的處理器上,同時隨著行業發展,成為了全球電腦市場通用的指令集架構。
國內也有幾家廠商做電腦處理器,也是買的86架構授權,龍芯有自研架構,但即便是十年後,也沒推廣開。
86一統天下,是伴隨著電腦行業發展的,在市場推廣之後再想要推廣另一種架構,難度太高了。
指令集架構的另一大陣營——ar架構,在80年代就出現了,因為86是複雜指令集架構,ar是精簡指令集架構。
在電腦發展之初,86架構成本更低,更受青睞,但隨著行業發展,尤其是編譯器成熟之後,ar架構出現了流水線機制,對比86擁有了巨大的優勢。
英特爾和ad發現情況不對,都開發了自家的精簡指令集,但很快發現86的優勢太大了,ar架構並沒有流行起來。
199年,英特爾的工程師們在奔騰處理器上推出了對標ar流水線機制的譯碼器,抵消了ar架構流水線機制的優勢,加上搭載了這款處理器的dow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