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好萊塢之金牌製作人 第498章好事陸續來
長期被揶揄「票房毒藥」的妮可·基德曼,本周「一如既往」地剋死了《黑暗物質:黃金羅盤》,作為在3800家電影院大舉搶灘的「新線公司40周年豪華紀念品」,《黃金羅盤》既擁有叫好叫座的原著小說,又緊握高達1.8億美金的巨額預算,因此,各界仍普遍看好它會以5000萬級別以上的首映數字高調開張,並最終進賬2億以上的北米票房。
孰料實際收割的2600萬僅為預期的50%左右,打造「第二個《指環王》」的美夢瞬間破滅為「第二個《龍騎士》」,單館的「畝產」居然只有可憐的7400元,星期六當日的上揚程度也大大低於《哈利·波特》系列或《納爾尼亞傳奇1》的同期表現,甚至不存在今後展開長線攻勢的希望。
按此形式,《黃金羅盤》很可能以不滿1億的最終收成一敗塗地,新線高層「製作三部曲」的計劃恐怕也頃刻煙消雲散了吧?橫向對比,就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們來看兩年前同期開畫的《納爾尼亞傳奇1》:首映、最終的北米票房分別為6500萬、2.91億,……對比之下,觸目驚心啊。
雖說2003年封后奧斯卡的妮可·基德曼,近期穩步發揮著「票房毒藥」的特效,但與由她主演的其他幾部電影一樣,《黑暗物質:黃金羅盤》的問題同樣不怨妮可,當然,在挑選劇本的關鍵環節屢屢失誤,仍舊不可饒恕。
《黃金羅盤》為什麼敗得這麼慘?原著小說的商業價值大大低於《哈利·波特》、《指環王》、《納尼亞傳奇》,菲利普·普爾曼的《黑暗物質》三部曲,自上市伊始便活在《哈利·波特》系列的陰影下。
儘管同時代的兩套佳作都自創了無數奇幻概念,但《哈利·波特》的「魔法」顯然比《黑暗物質》的「精靈」更討巧,不僅如此,《哈利·波特》系列小主人公們的成長曆程更容易吸引上下毗鄰的其他年齡段的讀者;而《黑暗物質》貌似以小女孩領軍,卻暗藏著成人都要望而卻步的深刻世界觀,以及「不太文科」卻「十分理科」的天文、物理,難得從浩大的海選中脫穎而出,還是看不到後兩集的曙光……
二是失敗的改編導致原創性和新鮮感喪失殆盡,會飛的女巫在《哈利·波特》裡一撮一簸箕,能說人話的靈獸在《納爾尼亞傳奇》裡扔一塊磚砸死兩個半(那半個是人馬),「白袍巫師甘道夫」降格為「身批銀盔的北極熊」(伊萊·邁克萊恩配音),……甚至連一條噴火的龍都沒有,《黑暗物質》拿什麼跟其他幾位豪強大戶抗衡?當然是早期機械工業時代的黑暗世界觀、獨門秘制的「並行空間」、影射「原罪」的精靈切割理論、「倡導無神論」的論辯焦點。
沒想到上述四大原創內容改來改去只剩「世界觀」一則,第三、第四條因為害怕被宗教團體抵制而在劇本撰寫階段刻意弱化,有《達·芬奇密碼》越吵越紅的寶貴經驗擺在眼前,居然敢視而不見,這不是咎由自取是什麼?提起第二條「並行空間」就更加令不爽了,由於克里斯·韋茨導演無能得難以自圓其說,於是同名原著華彩的最後幾章竟被硬生生地砍掉,準備放進第二部補充說明。
想得美!這與劇中切斷小孩子和守護精靈的「靈魂閹割」有什麼區別!?所以說,這樣一部了無生氣、乏善可陳的偽大片,沒票房慘敗才怪!既然對教條主義、小腳女人的大衛·耶茨媒體們,毫不手軟,那麼,像克里斯·韋茨這樣的落水狗更應該痛打!
與《黃金羅盤》同時上映的漫威電影公司的《美國隊長》則強勢抬頭,這部原本並不被看好的漫畫改編電影,放映之後受到影評人的熱贊,票房也相當不俗,首映周末三天即拿到6580萬美金,勇奪周末票房冠軍。
《黃金羅盤》上映前信心十足,憑著龐大的投資和超強的卡司,在《美國隊長》先定檔十二月第一個周未後,《黃金羅盤》強勢插隊:「不想輸得太難看就往後挪一周。」
新線因為《霍比特人》、彼得胖子與mm結怨己久,現在好不容易逮到機會,上門打臉來了。
面對對方強大而盛氣凌人的氣場,負責發行的哥倫比亞影業有心退讓,這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美國隊長》從投資、陣容、宣傳上都遠不如《黃金羅盤》,投資只是零頭,(一億八千萬對七千五百萬)。
不過馬克表示,寸步不讓,有人自求打臉,就打到腫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