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權臣 第二百一十三章 布局(二)
身份不同,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www過去高麗還沒拿下,大宋是張家的根基所在,所以張家的情報工作自然是以大宋為主要目標,但隨著高麗被拿下,大量百姓被分批次遷徙到高麗,張家的根基也就由大宋轉移到了高麗,這情報收集自然也就由大宋轉移到了別處。
換句話說,沒拿下高麗以前,張家的情報工作的重心在內部,而在拿下高麗以後,重心則轉移到了外部。此時的張寶,已經不擔憂與大宋朝廷翻臉。所站的位置不同,張家也由過去謀求自足之地開始轉向對外擴張之路。
對大宋動兵,別說張寶自個不願意,就算他手底下的那些文臣猛將,也沒幾個願意乾的。而不把大宋作為對外擴張的對象的話,那剩下的選擇也就只有遼、金、倭這三個與張家鄰近的國家。
倭國困守海島,沒有一支強悍的海軍,所以並不能引起張家足夠的重視。封鎖了對馬島,張家的第三艦隊可以隨時對倭國本土西面的任意一點發起登陸戰。而且以目前倭國上下對待漢文化的推崇,文化、經濟方面的入侵比起用武力入侵更加有效。
而暫時放過了倭國,張家的目標也就只剩下金遼這對冤家了。此時並非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正忙著內鬥,沒工夫來南洋一帶稱王稱霸,所以此時的南洋還處於未開化狀態,張家的第一艦隊在南洋屬於無敵的存在,而張寶看重的也只是南洋的豐富資源,對於幫助南洋土著發展這種事不感興趣。
沒人有實力跟張寶在南洋爭奪資源,而那些南洋土著,也就是給張家做苦力的命,張寶之所以敢向聞煥章、楊時說出要普及教育,負擔所需的所有費用,底氣也就在這裡,鑄錢所需的金銀銅礦,張寶在南洋占了十好幾個,南洋土著哪裡知道這些礦的價值,更何況就算他們知道,也搶不過武裝到牙齒的張家第一艦隊。那些土著里聽話的已經變成了張家的礦工,而那些不聽話的,已經去他們所信奉的那些大神那裡報到去了。
拿下了高麗,張家也就有了自己鑄錢發行的條件,一船又一船滿載著金銀銅礦的運輸船送到了高麗新成立的鑄造局,變成了一枚又一枚的金銀銅錢。張寶沒打算發行紙幣,在那個防偽手段落後的年代,紙幣太容易造假,而張寶對於個人操守在金錢誘惑面前的表現,實在沒多少信心。而金銀銅這三種金屬,卻是可以保值的好東西。
想要鑄錢其實並不是多難的事,在解決了原料問題以後,所欠缺的就是擅長鑄錢這方面的人才,但這對張家來講壓根就不叫事。工匠在大宋的身份很低,遠沒有聲名在外的文人高,像楊時、何去非這類大儒在大宋失蹤也就是引起朝廷稍微的重視,過問了兩句便偃旗息鼓,失蹤幾個負責鑄錢的匠人壓根就引不起朝廷的重視。
大宋一直缺銅,也因為這個原因,大宋的錢幣市場一直很混亂,以次充好,劣幣擠壓良幣市場是常見現象。而張寶通過自行鑄錢不僅可以從大宋得到急需的各種物資,更可以增加大宋市場的良幣所占的市場比重,這對混亂的大宋錢幣市場反倒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等到市場上的良幣達到飽和狀態,劣幣也就沒市場了。別人信不信張寶不管,反正他就是靠這個說法忽悠的楊時等人默認了張家自行發行貨幣的行為。
張家有了「印鈔機」,所需要付出的只是礦物以及人工,但收回的卻是大量「建國之初」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大批量的糧食。
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亂之時,糧食都是必需品。民以食為天,唯有解決了肚皮問題,才能考慮其他,若是連溫飽這點需求都滿足不了就想著稱霸天下,那真是夠心寬的……以張寶目前所積攢的糧食數量,其實已經足夠高麗上下兩年之用,但熟悉歷史的張寶知道,在不久的將來,當金兵南下的時候,北方大地會出現大批的難民,而想要到時收買人心,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管飯。所以張家收購糧食的行動一直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在拿下了高麗以後,張寶更是利用方便的水運能力將高麗的一部分戰俘發配去了南洋一帶。
此時的南洋除了一些本地的土著外並沒有什麼強大的勢力,但南洋那邊的氣候又是極為適合耕種,張寶利用那些高麗戰俘在南洋開墾,三年更換一批,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的糧食,更減少了高麗內部的動盪,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