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鋼鐵大亨 第四百七十三章 動靜
雖然肖浩民的人事調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縣委副書記、縣長高楊也是沒有強烈的反對,縣人大常務會議也很快正式通過這項任命。
肖浩民除了主任縣政府辦公室工作,協助縣長高揚分管機關事務管理局、縣政府駐外機構外,也照著梁振寶與沈淮的部署,推動勞務輸出工程的建設。
東華市勞動力及人才市場,還是從九五年才正式建設,新的勞動人事制度才有雛形,而下面的區縣進展則要緩慢得多。
嵛山縣,人事局隸屬於縣委組織部,甚至都沒有勞動局的編制,眼下只能先設立臨時的勞務辦以及縣勞動服務公司,由肖浩民從各部門抽調人手,負責推進相關工作。
淮聯重工經過近一年的建設,此時也進入員工隊伍建設階段,大約還需要從社工新招近千名員工。
相比較資本、技術雙密集的重工企業,織染、家紡、製衣、賓館、餐飲等勞動密集型的輕工企業、服務性企業以及建築企業,用工規模更是巨大。
一些前期進入梅溪投資的港資企業,包括鴻基電氣在內,雖然冠以電子、電氣、科技公司的名銜,實際參與的也是整個信息產業的初級分工,用工需求同樣巨大。
這些企業大多是九四、九五年之間招商入園,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到九六年初,對用工的需求同時呈現井噴狀態。
何清社調到區里擔任副區長,分管招商、人事工作;肖浩民到梅溪,主要也是聯絡何清社、黃新良,然後就是具體跟用工企業的人事部門接觸。
單單從用工需求這個角度,肖浩民也能看到梅溪鎮的崛起,對東華市的影響是何等的巨大。
東華市八六年就設立市轄經濟開發區,將西陂閘西南的三個鄉鎮囊括進去,但發展了十年,此時加上外來務工人員,開發區的人口規模上也沒有超過二十萬。
而梅溪鎮的人口規模,今年就有可能達到二十萬。
肖浩民開始接手勞務輸出工作時,對由縣裡今年直接組織輸出一萬名勞務這個目標,有些吃不准,但在對梅溪鎮摸過底後,就覺得縣裡制定的目標,還是保守的。
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也更願意跟政府部門工作,把一些初級培訓的工作丟給政府部門及一些專業的人事中介公司去做;也樂意為此支付一定的費用,甚至都願意幫政府及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人力資源專業知識方面的培訓。
之前除了沈淮與梁振寶推動這項工作外,高揚等人也不甚重視,當淮聯重工、虎氏製衣等大型企業為招工及培訓工作,向縣勞務辦下設的勞動服務公司支付數萬、十數萬的費用之後,很多人才意識到這一塊是個叫人眼饞的香餑餑。
這也只能說嵛山縣以前太窮了,窮得大家都絞盡腦汁到處去刮油水。除了領導幹部外,大部分機關工作人員,每個月也只有三五百元的工資收入;甚至還常常因為突發事件,被迫捐出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兩個月的工資,或者被迫參加集資,大多數人的生活都相當窘迫,只能說比尋常的工人、農民要好一些。
縣勞務辦、勞動服務公司,有編制、沒編制,工作人員加起來也就十個人;高揚雖然沒有阻止相關工作,但包括人員工資、辦公經費在內,同意撥給勞務辦、縣勞動服務公司的用款,一年加起來也就十萬元。
比起縣財政撥款,勞務辦、縣勞動服務公司一年的額外收入可能達到上百萬甚至數百萬時,那自然就成了富得流油的肥差機構。
肖浩民以往在東嵛鎮,雖然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但由於東嵛鎮是縣城所在地,城建等工作由縣裡直接負責,真正歸到鎮財政能有權動用的經費,一年甚至都不到四百萬,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固定開支,能靈活機動的款項,實際又叫鎮黨委書張有才控制在手裡。
肖浩民考慮過他調到縣裡後,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給拎過去幹些雜碎的工作,境況比給壓在張有才之下還有不如,實際進入角色之後,才體會到沈淮與梁振寶為何要把勞務輸出當作縣裡的重點工程去推動。
嵛浦公路先於嵛山湖大壩加固工程動工,但至少要到年底才有可能修成。
在此之前,除了淮能集團在嵛山的水電建設外,嵛山縣難以引進大的亮點項目,而重點推動勞務輸出,則是最有效改善嵛山縣貧困現狀的一項工程,也是到年底政府報告裡不多能大書特書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