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第二帝國 第262章 土耳其的變故
更新:09-03 00:37 作者:幽泠秋月 分類:軍事小說
正當清英準備施展手段,準備讓國庫中並不充盈的土耳其人擠出家底,來向德國船廠訂購昂貴的無畏艦的時候,奧斯曼帝國和巴爾幹半島上卻都突然傳來了令整個德國都為之震動的不利變故。
自奧斯曼現任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於1878年登上王位以來,其便以數十年如一日的昏庸專制和殘暴苛政,將整個帝國都籠罩進了一片慘澹和恐怖之中。曾經雄踞歐亞的堂皇帝國在他的無能統治下變得更加氣息奄奄,而其逆潮流而動的血腥統治更是讓廣大奧斯曼民眾都為之心懷恨怒。土耳其青年黨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逐漸發展壯大,並於1908年春意正盛的四月發動了推翻哈米德獨裁統治的軍事政變。
與歷史上那場著名的政變相比,這場發生在伊斯坦堡的革命浪潮要比清英的記憶中要早了三個月,而其最終的結果也是比歷史上還要簡單粗暴。哈米德二世直接王冠落地,由他那位相對進步開明的弟弟雷希德接任蘇丹之位;「統一與進步協會」執掌政權,憲法和議會得到恢復,土耳其進入了第二個君主立憲的時代。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勝利受到了飽受哈米德二世長期壓迫的奧斯曼帝國各民族的熱烈歡迎,自由、平等、憲法、民族等消失三十年之久的詞彙再度在國內出現;一系列旨在救亡圖存的全新法令,也在執政當局的努力下被迅速制定出來。
土耳其青年黨人的勝利,使得原本親密的德奧(斯曼)關係發生了極其不利的劇變。由於土耳其青年黨的精英大多都有留學英法的經歷,接受的是西方自由民主式教育,其天生在感情上就對英法兩國抱有親近之意。除此之外。由於對前任蘇丹哈米德二世殘暴獨裁的切齒痛恨,使得他們對哈米德統治時代的一切事物都抱有「恨屋及烏」式的全盤否認;在這些人的眼裡,德國無疑是與獨裁者哈米德「沆瀣一氣」的可惡對象。他們既延長了專制政權的壽命,其在帝國腹地所修建的那條中東鐵路,也在通過鐵路保證金的方式如寄生蟲般的吸取著帝國那本就令人堪憂的可憐財富。鑑於英國是奧斯曼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法國又是向奧斯曼大量放貸的國度,因此他們認為協約國才是奧斯曼最值得結交的親善對象。
伊斯坦堡對外關係的這一戲劇性轉折,使得倫敦將此次奧斯曼革命看作是從德國手中拉回這個帝國的天賜良機。在與英國有著密切聯繫的奧斯曼首席國務大臣卡米爾的推動下,英國在外交上支持新政府,並且還向新政府提供了財政援助。而俄國也開始仿照英國的作為拉攏新政府,青年土耳其黨政府公然開始親英。德土關係出現了嚴重裂隙。
就在德國為伊斯坦堡的態度變化而手足無措的時候,奧匈接下來的動作卻更是在烈火上澆了一盆濃厚的燃油。由於蘇丹哈米德二世在革命中被廢,土耳其國內局勢出現政權更迭的動盪真空,早就對自己家門口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土地垂涎三尺的奧匈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立即於5月初宣布自己對這一地區擁有主權。儘管這一地區在名義上還屬於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但其境內早就有奧匈軍隊在駐紮。因此維也納方面不費吹灰之力,就吞下了這塊自己夢寐以求的土地。
由於同奧匈帝國結盟乃是德國外交政策的基礎,更何況清英在此前的維也納之行中還在奧匈陸軍總參謀長赫岑道夫面前親口保證過德國將對奧匈吞併波赫持支持態度;因此柏林對於維也納的這一動作不僅沒有絲毫的反對抗議,反而無條件支持奧匈的占領。德國在奧匈吞併奧斯曼領土問題上的態度,無疑更加激怒了新生的土耳其青年黨政權對德國的恨怒。土耳其人對此提出了強烈抗議,並在全國都掀起了一場抵制奧匈商品的反抗運動,與奧匈有著攻守同盟的德國也不幸躺槍。在新成立的奧斯曼帝國議會上。議員們已經開始公開商討是否該廢除1903年同德國所簽署的鐵路協議,將德國於此前修築的鐵路買回收歸國有,議會還討論是否把中東鐵路的後續工程修築權交由英國。
形勢的急轉直下讓柏林政府為之猝不及防。德國與奧斯曼在此前幾十年間所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隨著哈米德蘇丹的遜位而變得幾近完結;德國與奧匈帝國的結盟嚴重危害了德國在奧斯曼政府中的聲譽,青年土耳其黨政府開始公開敵視德國,巴格達鐵路的後續部分面臨著被英國接手的威脅。
儘管歷史上土耳其青年黨政府的反德態度,在其奪取政權的半年之後便會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