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第二帝國 第284章 列車炮和青黴素
更新:09-03 00:37 作者:幽泠秋月 分類:軍事小說
除了實戰型坦克和突擊炮的誕生之外,德國陸軍還加快了列車炮的建造。
在這一位面,儘管德國在空軍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飛躍,大型齊柏林飛艇和轟炸機都能對前線實施有效的火力支援;然而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一戰時期的空軍部隊卻靡費甚巨。一艘大型齊柏林轟炸飛艇的造價接近10萬英鎊,其比空氣輕的特性也決定了它在空中將會左右搖晃,難以保證投彈精確性;小型轟炸機雖然在造價和投彈精度上都較飛艇有著不小的提升,然而其極低載彈量和航程也極大程度的限制了它們的發揮。因此,最廉價有效的仍舊是前線火炮的直接支援。
而在炮兵領域,德國幾乎有著整個歐洲最為悠久的歷史和最為強大的兵器。
隨著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勝利,使得性能精良的克虜伯大炮的名聲迅速走向了全世界,而在德國本土,克虜伯火炮更是成為了陸軍的不二首選。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無論是加農還是榴彈、無論是粗壯還是纖細,其火炮炮身上幾乎都被噴塗上了krupp的字樣標語。德國軍方的海量訂購,使得克虜伯從最初的7人小作坊一躍成為世界級的軍火巨頭;除了奧匈斯柯達和英國維克斯之外,再無任何一家企業能夠在技術或規模上與之一較長短。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德國陸軍卻在為重炮火力而發愁,這倒不是因為克虜伯造不出合格的產品。而是由於大口徑火炮的前線運輸的原因。
由於時代的前進,使得世界各國都越來越重視大口徑火炮在陸戰中所擁有的卓絕遠程打擊能力。然而伴隨著火炮口徑的越來越大和身管倍徑越做越長。其相應的運輸能力卻遠遠跟不上火炮的發展速率。特別是在地形複雜、泥濘崎嶇的戰地,重炮的運輸轉移登時就成為了交戰雙方的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憑藉以馬匹畜力來進行拖拽的能力,德國軍一級編制所裝備的最大型火炮便是210毫米的榴彈炮。而即便是這個級別的火炮,其機動起來也是格外艱難,需要大量伺服人員各司其職不說,它的移動速度還慢得令人無法直視。在很多情況下,這些8英寸級別的榴彈炮和6英寸級別的長管加農炮都無法跟上步兵的推進速度,以致於造價高昂的重型火炮在需要它的時候往往不能抵達前線。其巨額的靡費也就因無法發揮作用而失去了它的意義。
有鑑於此,歷史上的法俄兩國陸軍在戰爭初期都放棄了大口徑火炮的列裝和製造,一心專攻能夠伴隨部隊快速機動進攻的小口徑步兵炮。腐朽殘暴的沙俄政府財力有限且工業薄弱,在開戰前夕僅有一些少量的152毫米和122毫米的火炮;而深受進攻思潮毒害的法國陸軍更是完全放棄了大口徑火炮,就連105毫米火炮都被認為是「完全不需要」的無用廢物。而這麼做的災難性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75小姐們面對德軍隨意構築的防線就如同撓痒痒般毫無任何用處,在邊境戰役中被推進的德軍打得落花流水;而從東面倉促進攻的俄軍在大量裝備重炮的德軍面前也是不堪一擊,德軍碾壓性的火力優勢成就了坦能堡戰役的輝煌大捷。
與法俄兩國走火入魔式的畸形發展截然不同的是。德國總參謀部一直極為重視重炮部隊的作用;而幾年前的那場防禦演習,則更使得德國陸軍對大口徑火炮有了更加明顯的需求。無論是在對攻戰中打敗敵人。還是在塹壕戰中突破地方防線,戰爭之神火炮永遠是最不容忽視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在105毫米、150毫米、170毫米和210毫米重炮陸續大量服役的同時,德國陸軍已經迫不及待的要擁有更大威力的重炮;面對這一主觀需求和客觀運輸相矛盾的情形,德國陸軍部決定發展列車炮來彌補當前運輸的缺陷。
列車炮,這是一件傳統的兵器。作為能在戰場上發揮巨大作用的存在流傳至今。它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大口徑重炮的戰場機動能力不足的問題,能夠在蒸汽列車頭的牽引下於阻力較少的光滑鐵軌上快速通行。鐵道列車部隊都會配備專門的鐵軌鋪設技術大隊,讓列車炮從現成的鐵路線上快速駛往自己所想要去的出發陣地;在此之後,列車炮便會在一個由技術部隊搭建好的圓形封閉軌道上調節射擊角度和水平俯仰。將目標納入自己的瞄準准心。而由於歐洲鐵路線密如蛛網、呈四通八達的交織態勢,列車炮的機動顯然能得到極大的提升;只要鋪設很短一段的鐵路線。它們就能快速抵達事先預想的炮擊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