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殿堂樂隊 第七十三章 采詩觀風
更新:06-18 11:23 作者:東廠曹公 分類:都市小說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張佳倩聽搖滾只是聽個熱鬧,但這首《小河淌水》卻讓她看出了些門道。
這是一首典型的雲南山歌,整首歌的曲調屬於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中的羽調式,並且編曲方式也符合十二平均律,雖然曹吾小時候自己教過他這些民樂基礎樂理,但她沒想到他居然能能運用得這麼好,寫出了這麼美的一首歌。
她並沒有多問這首歌來源的事,剛才曹吾誤打誤撞的解釋剛好說到點子上了。
民歌最遠可以追溯到周代的《詩經》,它和其他類型的歌曲不同,它是某個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時期創作帶有自己民族風格的歌曲,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
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
所以說,除了像霍猛大師這樣自己創作出新的民歌以外,古老流傳下來的民歌是沒有原創者的。
幸好曹吾剛才沒有說這首歌是他寫的,不然張佳倩還真得懷疑一下。
像這種來自於民間的小調小曲,向來是有音樂工作者進行收集整理的,這種行為叫做采詩觀風,是一種自先秦流傳下來的制度。
自秦代起,朝廷就設立的專門的樂府來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進行整理改編,繼而訓練樂工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活動,到了漢代更是發展到了巔峰。
現今保存的漢樂府民歌仍有五六十首之多,最出名的樂府雙壁還被列入了教科書,就是《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兩首。
禮樂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是指各種禮節規範,樂是指歌曲和舞蹈,而禮樂文化最重要的運用,就是祭祀。
禮樂文化本身就是起源於祭祀文化,而祭祀又是統治者維護自己通知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樂府在歷史上的地位一直不低。
魏晉六朝時期,樂府逐漸從一個機關單位變成了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但這個機構卻並沒有消失,而是併入了六部之一的禮部之中,一直到清朝都存在著。
采詩觀風,顧名思義,就是采四方風俗以觀民風的意思,現在一般叫它採風。
它可以算是古代官方採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但政府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觀察民情和控制輿論。
要知道在古代時期,民歌民謠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多少次起義造反都始於一段小小的民謠,就連我黨……算了,扯遠了。
總之,自古以來,都有專門的采詩觀風之人四處搜集民謠編篡,這類人叫做「風人」,或者「行人」。
曹吾原時空中,著名的西部歌王王洛賓就是一位採風之人,他一生寫出了無數首經典的民歌,但很多都是改編自邊疆地區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
而這些歌的版權,都在他名下,並不是他可恥的抄襲。而是因為他寫出的這些歌是經過他專業的改編編篡,是他的勞動成果。
他擁有的是改編後的版權,而原來的小調依然屬於全人類。
曹吾寫出的這首歌,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他給出的是一個改編版本,是完全屬於他的作品。
然而,就是這樣,才讓張佳倩驚訝無比。
她沒有聽過原版,但這個改編版本就已經讓她震驚於曹吾如今的音樂水準了。
他改編時明顯升了key,光是第一段的長「啊」就讓張佳倩有些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到了。
這小子可真敢寫!
張佳倩有些糾結,一方面她擔心自己唱不上去,一方面卻又捨不得這麼好的一首歌。
看看這些配器吧!大提琴鋪墊,堂鼓烘托,光是弦樂聲部就有五六種樂器,還加入了搖滾元素,架子鼓,電吉他和貝斯也在其中。
他是把這首民歌大歌化了,如此一來,幾乎可以直接搬上舞台了呀!
看著總譜,光是在腦海中想像一下成曲效果,張佳倩就有些興奮了。
有了這首歌,哪怕是霍猛大師出手,她也有信心一戰!
只是……
仿佛看出了老媽的疑慮和不自信,曹吾笑著坐到她身旁道:「媽,別擔心,這不是還有一段時間嗎?多練練,你絕對沒問題的。」
張佳倩憂心忡忡道:「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