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吳霸春秋 第880章 孔門七十二賢
更新:09-21 20:03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分類:都市小說
作為穿越者的慶忌知曉,兩漢時期有許多小人利用察舉機會,或賄賂或靠關係千方百計使自己成為被察舉對象。
被察舉者因察舉人而走上仕途,必對察舉者感恩戴德,並為之效命。
這樣極易產生宗派行為,形成地方豪強。
還有,察舉制廣泛推行,地方鄉閭因此有了評議之風。
「清議」名士好品評臧否人物,不重實際,空發議論。
歷史上,這種惡劣風氣還遺留給了後世,在魏晉時尤為明顯。
「清議」名士中有許多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藝,以就聲價」者,清議成了這些偽君子攫取名利、撈取政治好處的資本……
對士人道德品質的考察是察舉制的前提,但這不易做好,因為很難對人的道德品質作出中肯的評價。
人的道德品質須通過對他言行的長期考察才能得出較客觀的評價,而且這種言行還可能是假的,亦或他以後發生蛻變。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譬如《後漢書·許荊傳》中那個挖空心思、沽名釣譽的許武。
王莽篡漢前,謙恭至孝,有很大的聲譽和威望。
後來卻成為篡漢的歷史罪人,正所謂「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偽誰復知」?
而且慶忌深知,察舉制容易使世家的形成,壟斷仕途。
譬如東漢中後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
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門望族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
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
像是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那已經形成了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集團。
察舉制已蛻變為變相的世襲制,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
魏晉時產生極端腐朽的士族便是兩漢察舉制嚴重弊端所致的。
慶忌明明知道察舉制的弊端,為何非要在吳國推行察舉制?
原因不外乎國情所致。
吳國現在迫切的需要大量的人才,來為國效力。
蓋因這個時代的士子,操守極高,絕大多數清正廉潔,好名聲而不在乎權利。
所以察舉制適用於當下,可能在吳國推行上百年,都不成問題。
當然,為了避免世家大族的形成,壟斷仕途,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慶忌必然要留有後手,及時糾正一下。
別看吳國現在擁有天下列國當中最多的士子,人才儲備也最多,但還是供不應求。
……
太子恆從金陵趕到咸陽之後,慶忌就讓他負責考核朝臣官吏的事宜。
說到底,太子恆畢竟是吳國的儲君,慶忌必須要信任他,給予他較大的權力。
慶忌不止要做一個優秀的國君,也要做一名優秀的父親。
此時,在咸陽王宮的滋德殿內,慶忌與王后季蔲坐在一起,陛台之下,則是正襟危坐的太子恆。
經過數日的考核之後,太子恆已經寫出一份奏表,向慶忌提出自己評議的朝臣官吏。
除了三公九卿等級的大臣之外,每個人,或升,或降,或調任,或留任。
這麼長的一份名單,不止是一道奏章那麼少,而是在慶忌的御桉上,被堆積得宛如小山一樣。
這讓慶忌一個人處理這些政務,還是有些困難的。
他雖不是事必躬親的勤政君王,卻在這種事情上,馬虎不得。
因為每一位朝臣官吏的任命,都可能影響到很多人,尤其是底層的黎庶……
「吳恆,你舉薦仲由出任吳郡郡守,他可堪大任嗎?」
慶忌將質詢的目光,放在了太子恆的身上。
這讓身邊的王后季蔲忍不住心中一緊。
慶忌讓太子恆負責考核官吏的事情,說到底,也是對太子恆的一種考驗。
如果太子恆的所作所為不能讓慶忌滿意。
他這個吳國儲君,可能有些地位不保。
「可。」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