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乘風而起 第兩千兩百九十四章 有付出有收穫
更新:11-15 23:42 作者:二子從周 分類:都市小說
「如果,我是說如果。」宋主任將周至說過的一些關鍵點記錄了下來,然後問道:「從我們中國的考古文物和史學觀點出發,肘子你覺得應當如何定義文明呢?」
「我覺得緊抓住一條——社會結構就可以了。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必然會出現管理的問題,那麼不管以什麼形式進行,管理者就必然會出現。」
「我們其實不用管這個管理者是屬於階層還是階級,只要其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我們就可以將這種存在專業社會管理者的社會,定義為文明。」
「這種管理者,有可能以神使的形式出現,那這個社會的儀式性建築,極大可能就是偏宗教性的;也可能以君主的形式出現,那麼這個社會的儀式性建築,極大可能就是偏宮殿式的。」
「社會要供養這批專職的管理者,他們也需要區別於被管理者的特權,並且將這些特權體現出來,因此就要在遺蹟中看得出這樣的存在。」
「如特權的存在,可能體現於特殊的,級別更高的墓葬,墓區,居住區的劃分;如被管理後的效果,可以從農業區,手工業區的單獨設立,或者城牆的修建,宮殿區的存在,國人區,野人區的區分等等體現出來。」
「具體到西方分類里反覆強調的金屬、文字、儀式建築、城邦、軍隊、階層階級等,我們不能將之作為文明的核心來考量,只能稱其為"文明之體現",可以作為參考物,來綜合判定其所在社會的發展程度,但絕不是非此不可的僵化標準。」
「比如沒有文字,我們還可以從陶飾,壁畫上看出藝術水平,可以從樂器、建築高度和走向等,佐證出當時人類思維和科學的發展高度;沒有金屬農具,但是一樣可以從倉儲面積,居民人數,耕種品種等,推算出農耕規模;」
「不知道有沒有階級,但是我們至少能夠從墓葬看出私有制是否已經存在,貧富差距是否已經存在,特權階層是否已經存在。」
「將這些考古證據通通翻譯一遍之後,我們才能得到這個遺蹟當時的社會到底處於什麼"段位",並由此確認其是否屬於一處文明。」
「有了這套理論以後,我們就可以將歷史典籍記載中的夏人活動區域畫出來,然後在其中眾多的遺蹟當中,將規模最龐大,分工最複雜,綜合實力最發達的遺蹟,確立為夏朝的核心區域。」
「甲骨文當中,已經有"區"這個字,表示為"此地",常與某地域相接,表示"某地"。」
「而周人則常將自己的疆域範圍稱為"有夏",《逸周書·度邑》裡有武王的話"自洛沿伊,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
「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區夏",如《書·湯誥》裡邊有"用肇造我區夏"一句。這就是繼承了殷人的用法,後來被指代華夏"族域"。本來就是指的一個地區。」
「由此我們便定義出了"夏王朝"的概念,就是在歷史夏王朝活動區域內,具備高度發達和穩定的社會結構,具備都邑概念與地域邊界的,大型人類社會。」
「就目前的考古證據來看,二里頭是最符合的。」周至意味深長地笑了一下:「最起碼,比荷馬和希羅多德靠譜多了。」
宋主任點頭:「茲事體大,我們還需要召集各方進行討論,但是我個人是非常贊成你的觀點的。」
「你剛剛提出來的兩條非常重要,其一就是一切考古證據,只能是"文明的體現"而非"文明的標誌&q
uot;,其二就是一個遺蹟是否文明,應該綜合一切"文明的體現",判定出其社會發達程度之後,才能確定。」
「而且我相信這兩點在學界提出來後,肯定會得到大量的支持,因為這既符合我們東方的觀點,同時又是西方幾個觀點的發展,還通過這樣的拓展,完成了對他們的幾種不同觀點的統一,其實也是對他們的幾種觀點的提煉和抽象。」
「我也不是學社會學和考古學的。」周至說道:「具體的肯定要麻煩宋主任你們了,我等著你們的好消息。」
兩人又寒暄了幾句,周至便起身告辭,走到門口,周至又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兒:「對了,關於這個文明定義的討論,我寫過一篇論文發表在了劍橋大學歷史和人類學研究院的JOURNALOFCULTURALSOCIOLOGY期刊上,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