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高一 第319章 自斷前程
九月底,央視舊大樓的錄音間裡,張譚已經連續一個星期往來於此了,錄製舌尖上的中國的旁白解說。
旁白解說邀請的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副教授李立宏,李立宏畢業於北廣播音系,聲音渾厚深沉、音色穩健,有智者的韻味。主業是教授導演、表演的副教授,副業卻是業內知名配音演員。
張譚在給紀錄片尋找配音的時候,聽到李立宏的聲音後,立馬拍板就是他了。
其實張譚自己的聲音也很不錯,乾淨清朗,只不過沒那麼渾厚,無法描繪出想要的感覺。
接到邀約,與中國最牛逼的作家、導演合作,李立宏二話不說,當即推辭掉一些不重要的工作,與張譚一起埋頭錄音間,一遍一遍念稿子,錄製音頻,尋找與紀錄片最契合的效果。
與此同時,在九月的時候,央視也開始了對舌尖上的中國做宣傳。
在中央一套、二套、七套、十套等頻道,都有播放紀錄片的習慣,在紀錄片播放的結尾,紛紛打出了預告。
「衣食住行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選項,在中國五千年歷史文明中,食物永遠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每一道食物,都是對文明、文化的承載。1o月8日至2o日,本欄目每晚22:4o,將播出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譚張導演帶你領略中國人吃的文化。」
伴隨著預告,播出的紀錄片的片頭,各種食材緩緩閃過。
有豐收的麥穗,有柔和的麵團,有金黃的饃饃,有香嫩的豆腐,藕片、年糕、竹筍所有的素材,伴隨著如同山水畫一般漸進漸出的方式,最終匯聚成一片由山水組成的五花肉,一雙筷子將五花肉夾住。
閃現出「舌尖上的中國」六個漢字。和英文字母。
這段片頭,畫面極其精美。
高清數字格式的畫面,經過大成本的後期處理,不僅完美的還原出了食物本身的美感。而且通過飽滿富有光澤的色澤,更進一步凸顯了食物的魅力。那股誘惑力,仿佛要突破電視機熒幕阻攔,撲面而來。
美麗、真實!
山水畫的剪輯手法,更讓紀錄片的風采。別具一格。
這僅僅是一個片頭而已,真正體現出舌尖高人一等質量的,還是紀錄片的正文。
「譚導,這些畫面真不錯,用高清攝像機拍攝,太逼真了一點。」央視七套紀錄片部門主管韓志東,看著錄音室電腦上播放的畫面,由衷的讚嘆。
張譚拿著記錄解說詞的台本,點點頭:「畢竟是花了大價錢製作出來的,一分錢一分貨。拍美食題材,色香味中的『香』和『味』都沒辦法呈現,只能加大『色』的效果,挖掘美食本身的內涵。」
「你們拍的這些畫面,我看一次感覺餓一次,我個人覺得你這個紀錄片,拍攝的質量相當高。一看就是不知道觀眾能不能接受,我們國產的紀錄片,說實話,受眾群體太小了。想要引起關注,太難。」
韓志東說的是大實話。
不過張譚信心十足:「到時候看吧,我的作品,韓主任應該放心。就算不放心。現在預告也打出去,趕鴨子也得上架了。再過一個多星期,就能檢驗結果,到時候韓主任就明白,我拍的片子妙在何處。」
「哈哈,那就預祝我們成功。」
張譚的信心。帶動了韓志東的信心,當初他選擇和張譚合作拍攝紀錄片,說起來很莽撞,甚至有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
紀錄片部門在央視並不受重視,雖然說不缺資金,但一直低水準的製作,讓上面看不到能出業績的可能。
沒有業績,韓志東如何升職。
他可不甘心在這個崗位,碌碌無為的混吃等死,還想著搏一把。而紀錄片部門能搏一把的機會,不外乎兩個,一個就是拍攝優秀紀錄片,再一個就是籌備紀錄片頻道。
紀錄片頻道還很遙遠,只能把目光放在優秀紀錄片上。
想玩轉紀錄片,這難度可不一般,恰好這時候,張譚丟來了橄欖枝,韓志東當場拍板,開搞。
沒想到的是,張譚搞得比較大,耗費整整一千五百多萬資金。
這和平常央視製作的幾十萬、幾百萬成本紀錄片,比起來風險大多了,好在張譚一拍就是十二集。有創意、有內容、有名導作